木易

【转】IT行业创新的迷思.

0
阅读(2501)

最近关于创新的词汇很流行,比如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国家等。在工作中,我看过创新的猪跑,也吃过创新的猪肉,在这里分享一下我关于创新的体会和思考。这些内容很多都可以从各种书籍中看到,并不是我独创的见解。

迷思之一:Innovation starts with Epiphany

故事书里有很多聪明人忽然灵光闪现的情景。灵光闪现、顿悟的英文是 “Epiphany”,著名的灵光闪现的故事有:

1、阿基米德在洗浴城里泡澡,忽然跳出浴池跑到大街上,大喊“Eureka”——他老人家发现了浮力定律。

2、牛顿当年坐在苹果树下,忽然一颗苹果砸到他头上,他灵机一动揭示了万有引力等理论。

由于种种原因,故事中没有提到这些科学巨人在顿悟之前已经在相关学科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同时他们也为这些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这样那些看似神奇的时刻才会光顾他们。这些故事的另一引申是,他们都是独立工作的,没有一个阿基米德团队,或者“牛之队”在背后支持他们。在近代,很少有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前无古人的发明创造。让我们看看自己的手机,它集成了几代理论创立、发明和技术工程上的创新:

1、无线通信:radio waves,location aware – GPS,cell tower,WiFi AP;

2、有线通信:USB;

3、集成电路;

4、显示技术;

5、计算机、应用程序。

让我们穿越到牛顿所在的时代,想象如果我们把这些技术的原理,设计图纸都像苹果一样向牛顿头上砸去。他会顿悟么?

在我所熟悉的电脑和IT领域,所有我看到的很“酷”的产品,它们都是几代人、几个团队前赴后继持续创新的结果。这个过程就像拼图一样,很多聪明人都看出了最终图像的模样,都在一块一块地拼接,然而往往拼好最后一块的同学得到了最大的荣誉。但是如果没有前人的积累,没有自己扎实的能力,就没有“最后一块”等着同学们。

另一个有用的推论是,不要一开始就想把所有丢失的拼图块都找到并填上,打造一个完整巨大的创新。

迷思之二:大家都喜欢创新

谁不喜欢创新呢? 然而,创新就是做和以前不一样的事,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不一样”。当你提出一个创新的想法时,你会得到什么回答呢?下面是其中一些:This will never work;No one will want this;It can’t work in practice;People won’t understand it;This isn’t a problem;This is a problem, but no one cares;This is a problem, and people care, but it’s already solved……

为什么?我辛辛苦苦想出来的点子,为什么得不到领导或同事的赞赏?这里有几个原因可以解释:

1、个人嫉妒:这个想法居然被你想出来了,我不能接受;

2、面子或政治因素:这个东西要如果做成了,我没面子;

3、优先级:我已经有十个创新的想法在手头了,不能接受又一个新的创新;

4、安全:不创新,我没有风险; 要创新,我可能要失去一些东西;

5、习惯:这个不是我们做事的习惯啊,不符合我们一贯的原则;

6、动机:我能从中得到什么?我为什么要帮你?

7、不喜欢创新,有时连创新者都不例外,甚至有些创新者会恨创新。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消极反应?

假如你发明了电报,并且用毕生精力建立起了覆盖全国的电报网和电报企业。这时有一个年轻的发明家上门推销他的创新产品——电话。虽然这个早期的电话看起来其貌不扬,它后面还拖着一条尾巴,可是你敏锐地看到,这个创新将会颠覆目前的电报产业,它预示着你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企业将会失去市场,这时你会怎么想?会不会恨这个新发明?

另一个例子:现在大众普遍认为钻石很值钱,购买钻石的人也不少。钻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组成,如果有人发明了一种在常温常压下把石墨变成钻石的方法,就可以廉价地生产大量的钻石,那么那些在钻石产业链上经营的人们,以及已经购买、储存钻石的人们会有什么反应?

从这里我们看到,有些创新是颠覆性的。这些颠覆性的想法一旦出现,就会引起现有技术拥有者的极大不安。

迷思之三:好的想法会赢

理工科的同学普遍比较理性,他们认为好的想法就会赢。但是在现实中,好的主意不一定赢。

例如我们目前普遍使用的电脑键盘,大多都是这样的布局(QWERTY):

但很多研究表明下面的键盘布局(Dvorak)更有效:

然而为何这么好的键盘却如此少见呢?

另一个例子:国际标准衡量制度(米/千克)和英制衡量制度(英尺/磅)的使用对比。后者只有美国还在使用。事实上美国国会早在两百年前就通过了法案,要推广国际标准衡量制度,但却迟迟没有行动。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和行动相关的各利益方都在考虑——我能从中得到什么? What’s In It For Me(WIIFM) ? 如果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那么再多的好想法都只会停留在口头。

“火车票实名制”的实施,大家都说这是一个好主意,技术上有困难么? 对于一个可以成功发射登月飞船,可以用GFW把中国的互联网变成一个局域网的国家,火车票实名制在技术上并不难。但是对于掌握政策的制定、实施、运行及维护的人来说,他们都在心里问:WIIFM?在没有好的答案之前,这个“好想法”是不会得到彻底实行的。

怎么样才能让别人喜欢你的创新呢? 在我们提出一个创新的想法时,应该考虑下面几点:

1、Provide “what’s in it for me” for stakeholders(对利益相关人要讲清楚 “你能从中得到什么”);

2、Relative Advantage(创新和目前的应用相比,有什么相对优势);

3、Compatibility(创新和目前的应用是否兼容);

4、Complexity(避免过度地描述复杂的技术);

5、Observability & Trialability(能让别人看到/实验创新的结果么?)。

迷思之四:创新者都是一马当先

有些人会想:这些创新者真了不起,第一个想出了这些美妙的想法,要是我早生几十年,也第一个实现那些想法就好了。

其实,大部分成功的创新者都不是先行者,例如APPLE的音乐播放器iPod,它是2001年10月23日发布的,在它之前音乐播放器市场已经有很多产品了,它在出现后的几年时间里才超越了对手:

另外,Gmail、Google Calendar都不是该领域的第一个产品,当Gmail、Google Calendar发布的时候,世界上大部分有email的用户都至少有两个免费的email/calendar服务,比如Yahoo Mail、Hotmail。有了以上免费服务,谁会需要第三个免费的账户? 但是后来者在很短的时间内赶上并超越了先行者。下面是2006年的美国市场数据:

(本文整理自邹欣和北大同学交流的讲稿,暑期课程-职业规划与领导力发展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邹欣: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工程中心首席开发经理,主要负责研究成果向产品转化)

代码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