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说技术之“气态电路”简史——兼论“微电子”与集成电路的关系
1赞
发表于 2017/12/25 22:35:29
阅读(3660)
评论(32)
好久没有说这个系列了,今天突然有了一点灵感。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说过有“固态电路”是不是有“液态电路”和“气态电路”。“液态电路”有没有我不知道,但是这个“气态电路”啊,还真的有。这就是曾经制霸电子信息技术几十年,为电子技术做出过不可磨灭贡献的“电子管”。不太熟悉电子管的朋友们呢,可以推荐先看一部电影叫《密战》。这部电影其实就是翻拍的经典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我们的郭富城郭天王在里面饰演了一位地下党的电台工作人员。武可翻墙爬云梯,文可手路电报机。如果抛开一些神剧的元素不谈,这部电影里面表现的早期电报机的一些结构,尤其是电报机中那一个小灯泡一样的真空电子管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鉴于目前优酷上面这个电影还没有免费,而各位又不一定都是会员。这个坑先挖在这里,等过一段时间再来填。(其实是我需要去查一些关于真空电子管方面的资料先……)
写得很好。
我建议你在ChinaAET也看个博客,把这些东西整理一下发出来。
考核机制脑残确实有。最典型的就是那个什么中科院一区、二区。
然后就是有一些想办法钻空子,找一些“高引烂刊”来发表。还有一些玩得更大的就是一帮人搞到一起控制一个期刊,然后想办法去“刷数据”、“做影响因子”。
这个时候就要考验我们年轻的学者了。和他们一样去同流合污吧,绝对对不起初心。不和他们同流合污吧,到了年底考核的时候领导就说你看你发的这些都是些什么期刊,影响因子这么低。(虽然这个期刊可能就是搞这个方向最专业最权威的期刊,但是由于受众面小/过于专业了影响因子低)
这样逆淘汰几年啊,高校里面剩下的都是些什么货色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你遇到的那些情况,都不奇怪的。
多的不能再细说了,说多了不好。
新年快乐!
确实很多情况深有同感!也许是考核机制逼得学校都比较急功近利吧?也许是高校底蕴、积累不够?
还有就是高等教育,是教会一种学习的方法,处事的态度。像电子信息技术这种快速发展、需要不断实践的学科,老师也是在不断学习中,甚至实践机会还不如工程师呢,更别说融会贯通了。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同勉!
写了很多,也确实反映了现在高校里面的一些情况。
这些问题站在我的角度上不方便讨论,具体的我就不回复了。就放在这让大家看看吧。
还有好多话想说,可是自己水平有限,而且这些话也确实涉及到了高校里面的一些切身利益。教材内容陈旧的问题,中文教材质量差的问题,老师对学生无引导的问题,实验室条件匮乏的问题,当然还有大家说烂了XX问题。以后有机会再聊吧。
PS:以上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我对国内的高等教育深感失望,从而导致了我放弃读研究生而选择直接工作。现在两年了,周围一堆名校毕业的硕士和海龟。回想起来,感觉自己当初的选择不能算对,但是也绝不能算错。工作后学到了很多学校里面学不到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也和很多周围的硕士和海龟聊过,让我更加坚信了当初自己的选择,我觉得自己的专业积累绝对不弱于他们。(可能也是因为我周围的人就读的不是顶尖名校的原因o(╯□╰)o,毕竟我没有到清华读过书)
以上,是我一个小小学生对自己学生时代的种种吐槽吧。也是我回顾和梳理了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可能我太过于渺小,也不太有资格去评价中国的高校。
以上,全当是一个莘莘学子的胡言乱语和梦话吧!
也祝愿中国的教育和科研发展的越来越好。
新年快乐。
事实上,我是在工作后看了知乎的一位大神的博客后,才对信号处理有了深刻理解的,这位大神现在应该在德国读博士,大神说自己当初在国内的信号处理考试分数为个位数!
把大神的链接推荐给大家:https://zhuanlan.zhihu.com/p/19759362
4.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知识的质疑
说实话,当初这门课的考试纯粹就是变成了一门数学课的考试,好多学生就是在背公式和概念,然后考试就是在考这些公式和概念。我不禁想问一句,这有什么意义,公式记得牢能够体现出你对这门课的理解深度吗?公式是如何来的?为什么会如此,在实际的工程中是如何应用的?如何用这些公式去分析和处理一个复杂信号?如何把非电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如何用书本上的方法去数字滤波?等等一系列问题。可是,当我带着这些疑问去请教时尚女教师时,我得到了一个让我感觉震惊的答案。她说话含糊其辞,支支吾吾。似乎显得很没有底气。当我继续去追问一些深层次why时,结果我发现她也回答不上来。(绝对没有侮辱谁的意思,事实就是如此)。显然,她对信号处理的理解和研究并未达到非常融会贯通和透彻的地步。
坦白说,我不知道类似于这种情况的教师在高校教师工作者里面的占比能达到多少,我自然也没有资格去评价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可是,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笑话,一个人去医院看病,结果发现医生说话含糊其辞,支支吾吾,模棱两可,对医生的专业性产生了质疑。试想,这样的情况不经会让人觉得毛骨悚然。
喝口水,继续吐槽课程开设不合理的情况。
3.课程开设不合理
当初我们的专业课里面,出现了一些强电里面,本来应该是电气工程专业应该去学习的内容,如电气安全,供配电技术,电机拖动之类的内容。我实在想不出这些和电子信息类专业集成电路方向有何关系?难道是为了凑课时?
至于思政类课程过多的问题,在这里就不吐槽了,这个是中国大学的通病。
4.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知识的质疑
说实话,作为一个学生,写第四条我是犹豫了很久的。毕竟,高校教师均是博士毕业,诚然,我应该还没有资格去评论他们的专业基础能力。可是,当初发生的种种现象,均表示出,他们确实比我一个初学者要强一些,但是还远未达到融会贯通和非常透彻的境界。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当初开设的一门课“数字信号处理”,这应该是所有电子信息类专业几乎都会学习的一门专业课。给我代课的时尚女教师是欧洲回来的海龟,可是,我感觉她仅仅是把这门课当做数学课一样在上。不讲信号处理的发展历史,意义,在电子工程领域的地位,工程应用;ppt里面出现的全部是拉普拉斯变换和傅里叶变换的结论和定理(连推导过程都没有,我甚至怀疑她自己的数学功底有没有达到能够手推信号处理公式的境界)。
3.课程开设不合理
可能每个学校开设的课程是不太一样的,我当初的学校,我不知道其他专业如何,我们专业甚至把大学语文,绘画,教学生如何去使用office,专业基础导论,社会外出实践,机械制图,金工实习(用手磨一个榔头)这样的课程和任务当做主流甚至用大量的时间去安排学生学习。学生学得痛不欲生,且找不到学习的意义,老师教的也很反感。我觉得像大学语文,绘画(是的,你没看错,真的有绘画)之类的课程安排为选修就可以了,供有兴趣的同学去选。
学校安排了实验课,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我发现物理实验里面竟然出现了原子物理甚至光学工程之类的内容,我实在想不出,我一个学习电子信息的学生,为何会需要去做原子物理的实验?难道原子物理可以指导电路设计?还是说学校开了这门课,必须要安排学生去上?
我个人觉得,对于那些比较简单的概念性课程,可以采取学生自学,写综述的方式去通过,老师也教的轻松,在课堂上多和学生聊聊专业背景,学科发展,行业应用,未来方向等。学生喜欢听,老师也觉得来劲。
重心应该放在专业课程如数电模电,高频电路,信号处理之类的课程上。这样的课程应该安排最有水平,最资深的老师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带着学生分析电路。
1.老师不作为
其实坦白说,当初学校里面的老师,从简历来看,他们的履历还是比较优秀的,均是名校博士,有些甚至是海龟。可是,他们上课的激情和态度,让我感觉他们就是在应付而已。照本宣科念ppt,一个教室几百号人,后面的连黑板都看不清,有些甚至连ppt都没有,对着书本念,只是想快点把时间混过去。至于为什么会如此,我想您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比我们更清楚原因,在此不讨论。
2.教育资源匮乏
其实说实话,我仔细想了想中国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感觉中国的教育资源非常匮乏,这种匮乏导致了很多问题的产生。应试教育,形式主义,浮夸风,课程安排不合理,学生无选课的权利,实验条件极端匮乏,等等。比如说,我们很多时候应付考试是为了获得一个更高的文凭,而不是为了学习知识本身,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和老师均花了大量的精力去钻研解题技巧和死记硬背的概念知识。以至于到了这样一种程度,把理科的课程当做历史一样的科目来学习。甚至到了我当初的“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门课的考卷上出现了请简述单片机的发展历程,这种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甚至莫名其妙的题目。我在想,就算是我为了应付考试,把书本上的单片机发展历史背下来了,有何意义?
新年快乐!
今天又把这一片问答翻出来看了一遍,感觉有些话不吐不快。还是在这里说说吧。
感觉自己的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还是自己在大学里面的基础知识学的不扎实造成的。可能被您猜中了,我的专业就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其实我的学校并不差,是国内的一所排名靠前的综合性大学,可是,我感觉自己好像念了一个大专(绝对不是我玩忽懈怠,我和其他同学聊过,他们也有这种感觉)。我不太知道其他学校的授课水平和授课质量如何,坦白说,其实我们学校的授课质量和授课环境,以及实验环境都是相当糟糕的。(即使在工作两年之后的今天,每当回想起来,任然有这种感觉)。
作为一个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我说这些话对您来说有点不太合适,可是我还是希望能够借助这个平台和您聊一聊(诚然,我不是一个教育理论专家,可能不太有资格去评判中国的教育)。以下负面论点仅仅针对我自己的母校和我有所了解的其他国内知名高校,没有针对电子科大的意思,希望您别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