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猫爱飞

虚拟机上安装UBUNTU9.04

0
阅读(1613)

           关于Ubuntu这是个linux操作系统,关于它的大名,传说来自于自非洲南部祖鲁语或豪萨语的“ubuntu”一词,意思是“人性”、“我的存在是因为大家的存在”,是非洲传统的一种价值观,类似华人社会的“仁爱”思想。中文译名好像叫“乌班图”,本来译名与原发音就不准确,所以不要再给它更换名字了。Ubuntu基于Debian发行版和GNOME桌面环境,与Debian的不同在于它每6个月会发布一个新版本。我为什么选Ubuntu技术上我不知道,因为还没有深入,只知道我最先接触的linux系统就是unbuntu所以就用它了。现在它的最新版本应该是10.04了,但身边只有这个9.04的镜像就装它了。

 

 

 

图1-1 ubuntu标志

我是用虚拟机安装的,当然也可以在机子上装双系统,要在虚拟机上安装就要先建立一个虚拟机,从文件中选择新建虚拟机就出现下图的向导,如下图所示:

 

 

 

 

 

 

 

 

 

 

 

 

 

                        图1-2 新建虚拟机向导

接下来就提示你选择合适的平台去装系统,如下图所示:

图1-3 虚拟机硬件配置

接下来是问你从镜像文件安装还是从物理光驱安装,我是从光盘安装的,所以就选第一个,如果你有镜像文件,就要选第二项,如果你现在只是先建一个虚拟机还不想装系统,那么就选第三个选项了。

图1-4 选择安装途径

接下来就是,虚拟机的存放位置与虚拟机的名字,选择自己想要的了。

图1-5 填写存放位置与虚拟机名字

接下来是选择处理器的内核数,如下图所示:

图1-6 选择处理器内核数

接下来选择虚拟机内存大小,一般选择512就可以了,看你的机子了性能好坏了。这几步都是关于虚拟机硬件的配置问题,具体情况看你的机子,以现在的电脑看,一般配置都可以满足linux的要求,但这是在虚拟机下,所以还要考虑windows下软件的运行。

图1-7 选择虚拟机内存大小

图1-8 选择网络连接

虚拟机提供了四种网卡连接方式:

1、Bridge: 这种方式最简单,直接将虚拟网卡桥接到一个物理网卡上面,和linux下一个网卡绑定两个不同地址类似,实际上是将网卡设置为混杂模式,从而达到侦听多个IP的能力。在此种模式下,虚拟机内部的网卡(例如linux下的eth0)直接连到了物理网卡所在的网络上,可以想象为虚拟机和host机处于对等的地位,在网络关系上是平等的,没有谁在谁后面的问题。使用这种方式很简单,前提是你可以得到1个以上的地址。对于想进行种种网络实验的朋友不太适合,因为你无法对虚拟机的网络进行控制,它直接出去了。

2、nat方式:这种方式下host内部出现了一个虚拟的网卡vmnet8(默认情况下),如果你有过做nat服务器的经验,这里的vmnet8就相当于连接到内网的网卡,而虚拟机本身则相当于运行在内网上的机器,虚拟机内的网卡(eth0)则独立于vmnet8。你会发现在这种方式下,vmware自带的dhcp会默认地加载到vmnet8界面上,这样虚拟机就可以使用dhcp服务。更为重要的是,vmware自带了nat服务,提供了从vmnet8到外网的地址转换,所以这种情况是一个实实在在nat服务器在运行,只不过是供虚拟机用的。很显然,如果你只有一个外网地址,此种方式很合适。

3、Hostonly方式:这应该是最为灵活的方式,有兴趣的话可以进行各种网络实验。和nat唯一的不同的是,此种方式下,没有地址转换服务,因此,默认情况下,虚拟机只能到主机访问,这也是hostonly的名字的意义。默认情况下,也会有一个dhcp服务加载到vmnet1上。这样连接到vmnet8上的虚拟机仍然可以设置成dhcp,方便系统的配置。

是不是这种方式就没有办法连接到外网呢,当然不是,事实上,这种方式更为灵活,你可以使用自己的方式,从而达到最理想的配置,例如:

a.使用自己dhcp服务:首先停掉vmware自带的dhcp服务,使dhcp服务更为统一。

b.使用自己的nat,方便加入防火墙。windows host可以做nat的方法很多,简单的如windows xp的internet共享,复杂的如windows server里的nat服务。

c. 使用自己的防火墙。因为你可以完全控制vmnet1,你可以加入(或试验)防火墙在vmnet1和外网的网卡间。

从以上可以看出,hostonly这种模式和普通的nat server带整个内网上网的情形类似,因此你可以方便的进行与之有关的实验,比如防火强的设置等。

4、not use方式:这种方式当然就是不连网,虚拟系统只是一个单机。

关于虚拟机上网络连接的问题,你可以上网上搜一下,也可以到图书馆好好翻翻书,关于这方面的描述有很多,上面这些开始懒猫也不懂,也是在网上搜的,盗用网友的一句话,给我一根网线,我可以把linux搞定。

下一步就是选择IO适配类型与虚拟机磁盘。关于IO适配器的驱动,IDE的虚拟默认的是ATAPI,而SCSI是一个接口,可以连接磁盘也可以连接系统其它设备,SCSI适配器的驱动有三种即BUSLogic、LSI Logic、LSI Logic SAS关于它们的区别,懒猫也不是太清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先的不对,在虚拟机上的系统需额外装硬件驱动,但我用的是unbuntu虚拟机推荐用LSI Logic,而且在网上查好像linux两上值都支持,所以我就选它了。如果哪位高人知道它们的关系,请您教教懒猫,在此先谢谢!

VMware中关于磁盘有三种选择模式,第一项是建立一个新的虚拟磁盘。第二项是用以前建立好的虚拟磁盘。第三项是直接用物理磁盘,也就是直接在你访问你的硬盘,不再划分专用的空间给虚拟磁盘,这样对高级用户为说比较有好处,如果你是像我一样的菜鸟,建议你选第一项,这样即使你电脑的系统崩溃了,重装个系统,重装个虚拟机,虚拟机的系统照样用,也可以把虚拟机的系统克隆到另一台电脑,只要另一台电脑上有vmware即可。

图1-9 选择IO类型

图1-10 选择虚拟机磁盘

下面就是选择磁盘大小,第一项就不要勾选了,就选第二项,把虚拟磁盘做为一个单一个文件就好了。

图1-11 选择磁盘大小

图1-12 虚拟机磁盘文件名称

虚拟机终于配置完毕,下一步就该装系统了。就像所有的安装系统一样,安装之前也要copy文件,也要收集安装信息。

图2-1 像所有系统一样安装前在收集信息

图2-2 选择安装语言

如果你英语还可以建议你选择英文,因为很多技术文档都是英文的,就是其它非英语国家写的技术文档也是先翻译成英文再发布的,所以想学最新最先进的东东,最好掌握点英语,不是坏事,懒猫现在也正在学英语,不过因为还不是太熟系统,所以先装中文的-_-

图2-3 选择地区

选择一下地区,不用看,没有北京的,只有魔都上海,选吧。

图2-4 选择键盘布局

选择键盘布局,如果在中国你选China如果其它根据自己习惯选择,接下来就选择硬盘空间的设置,有两个选择,一是使用整个硬盘作为一个分区,别一个就是手动分区,要说一点的是linux的分区与windows的分区概念不一样,学linux不要总是拿着windows的观念,就像学英语一样,不要想中国的表达方法,不像说出来的口语就是中国式的。简单的说linux是把盘挂载到文件夹里,windows是直接显示在我的电脑里。在Linux 中规定,每一个硬盘设备最多能有4 个主分区(其中包含扩展分区)构成,任何一个扩展分区都要占用一个主分区号码,也就是在一个硬盘中,主分区和扩展分区一共最多是4 个。对于早期的DOS 和Windows(Windows 2000 以前的版本),系统只承认一个主分区,可以通过在扩展分区上增加逻辑盘符(逻辑分区)的方法,进一步地细化分区。

主分区的作用就是计算机用来进行启动操作系统的,因此每一个操作系统的启动,或者称作是引导程序,都应该存放在主分区上。这就是主分区和扩展分区及逻辑分区的最大区别。我们在指定安装引导Linux 的bootloader 的时候,都要指定在主分区上,就是最好的例证。

 Linux规定了主分区(或者扩展分区)占用1 至16 号码中的前4 个号码。以第一个IDE 硬盘为例说明,主分区(或者扩展分区)占用了hda1、hda2、hda3、hda4,而逻辑分区占用了hda5 到hda16 等12 个号码。因此,Linux 下面每一个硬盘总共最多有16 个分区。

对于逻辑分区,Linux 规定它们必须建立在扩展分区上(在DOS 和Windows 系统上也是如此规定),而不是主分区上。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扩展分区能够提供更加灵活的分区模式,但不能用来作为操作系统的引导。

Linux的文件结构是单个的树状结构。最顶部的为根目录,即/。在根目录下,分为多个子目录,包括/bin、/boot、/dev、/etc、/home、/lib、/media、/mnt、/opt、/proc、/root、/sbin、/tmp、/usr和/var等。磁盘Linux分区都必须挂载到目录树中的某个具体的目录上才能进行读写操作。关于这几个目录简单介绍一下。

/ 根目录,建议在根目录下面只有目录,不要直接有文件。

swap交换空间,相当于Windows上的虚拟内存。

/boot 包含了操作系统的内核和在启动系统过程中所要用到的文件,建这个分区是有必要的,因为目前大多数的PC机要受到BIOS的限制, 况且如果有了一个单独的/boot启动分区,即使主要的根分区出现了问题,计算机依然能够启动。这个分区的大小约在60MB—120MB之间。

/home用户的home目录所在地,这个分区的大小取决于有多少用户。如果是多用户共同使用一台电脑的话,这个分区是完全有必要的,况且根用户也可以很好地控制普通用户使用计算机,如对用户或者用户组实行硬盘限量使用,限制普通用户访问哪些文件等。

/tmp用来存放临时文件。这对于多用户系统或者网络服务器来说是有必要的。这样即使程序运行时生成大量的临时文件,或者用户对系统进行了错误的操作,文件系统的其它部分仍然是安全的。因为文件系统的这一部分仍然还承受着读写操作,所以它通常会比其它的部分更快地发生问题。这个目录是任何人都能访问的,所以需要定期清理。

/usrLinux系统存放软件的地方,如有可能应将最大空间分给它。

/bin

/usr/bin

/usr/local/bin存放标准系统实用程序。

/srv一些服务启动之后,这些服务所需要访问的数据目录,如WWW服务器需要的网页数据就可以放在/srv/www中。

/etc系统主要的设置文件几乎都放在这个目录内。

/lib

/usr/lib

/usr/local/lib 系统使用的函数库的目录。

/root系统管理员的家目录。

/lost+found该目录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空的,但当实然停电或者非正常关机后,有些文件临时存入在此。

/dev 设备文件,在Linux系统上,任何设备都以文件类型存放在这个目录中,如硬盘设备文件,软驱、光驱设备文件等。

/mnt

/media 挂载目录,用来临时挂载别的文件系统或者别的硬件设备(如光驱、软驱)。

/opt 用于存储第三方软件的目录,不过我们还是习惯放在/usr/local下。

/proc 此目录信息是在内存中由系统自行产生的,存储了一些当前的进程ID号和CPU、内存的映射等,因为这个目录下的数据都在内存中,所以本身不占任何硬盘空间。

/sbin

/usr/sbin

/usr/local/sbin存放一些系统管理员才会用到的执行命令。

/var主要放置系统执行过程中经常变化的文件,例如缓存(cache)或者是随时更改的登录文件(log file)。

/var/log 系统日志记录分区,如果设立了这一单独的分区,这样即使系统的日志文件出现了问题,它们也不会影响到操作系统的主分区

关于linux怎么手动分区的,这里不懒猫也是不太也只分过一次,不过网上有大把大把的教程,可以上网上看看。

图2-5 选择硬盘分区

图2-6 填写用户名

这个是用户组的用户名字,linux最高权限用户是根用户,它相当于windows的Administrator,根用户名是root,据说默认密码五分钟变动一次。一般情况下我们是以用户名称进入系统的,如果不记得linux系统根用户的密码,解决办法如下:

  • 请先用该建立的第一个用户登录,即上面建的用户,使用命令:

Sudo passwd root

即可以修改root密码。

  • 使用sudo su-可以将当前用户变成管理者。

如果切换到ROOT用户,只需要简单的执行命令“sudo su”即可,如果退出“root”只要执行”exit”命令,即可退回到user用户。

图2-7 准备安装

图2-8 正在安装系统

安装过程序就想得其它的事吧,现在只要它自己安装就可以了。

图2-10 安装完成,需重启一下

图2-11 重启以后要移去光盘,按下enter键

图2-12 开机登录框

图2-13 找到终端

进入系统以后,不要忘记装vmware Tools哦,不然就能不能设置屏幕像素,还是鼠标也不能自己由的在虚拟机与系统之间切换,只能用快捷键。进入系统以后,试着用一用终端吧,感受一下linux的强大命令吧,很好玩的,学一学怎么配置IP,怎么安装应用程序,怎么挂载u盘,慢慢的一步步深入下去,你会发现新大陆的^_^

 

好了再吼一下自己的口号:

 

每天进步一点点,开心多一点^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