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夏xyxy

ARM处理器的内存对齐处理

0
阅读(596)

 对齐问题主要有3点:变量对齐、结构对齐和数据对齐。前两点是编译器决定的变量映射和结构布局。最后一点与CPU的架构(CISC/RISC)有关。  在大多数情况下,对齐是编译器和CPU的事情,和程序员没什么关系。但在某些情况下,程序员又必须考虑对齐问题,否则会有一些麻烦——MAX706TESA

  0 约定和预备知识

  0.1 地址边界

  如果把字节看作小房子,内存就是顺序排列的小房子。每个小房子都有一个顺序编号的门牌号码,例如:0,1,2,...,0xffffffff。我们 把这个门牌号码称作地址。本文将2的整数倍的地址记作2n边界,将4的整数倍的地址记作4n边界,依此类推。显然每个地址都是1n边界,每个4n边界都是 2n边界,每个8n边界都是4n边界。

  所谓“对齐”就是把变量放在什么样的地址边界上,例如:1n边界,2n边界,还是4n边界。

  0.2 变量的分类

  分类源自角度。有多少角度,就有多少分类。最近经常被迫收听“One World, One dream”,其实在我看来,每个生命都有独一无二的梦想,何况国家。如果狗熊有宗教信仰,它心目中的上帝应该是一只相貌儒雅的狗熊吧。

  0.2.1 基本类型和复合类型

  从构成看,变量可以分为基本类型的变量和复合类型的变量。基本类型就是语言内部支持的简单类型,例如char, short, int, double等。复合类型由基本类型组成,例如结构。本文将基本类型的变量记作基本变量,将复合类型的变量记作复合变量或结构变量。

  基本变量的长度目前有1、2、4、8字节。以后可能会有更大的基本变量。嵌入式环境通常不支持浮点,常见的长度是1、2、4字节。

  0.2.2 变量的地址

  从地址看,变量可以分成有确定地址的变量和没有确定地址的变量。所谓“有确定地址”就是指在程序运行前就有确定的地址。而“没有确定地址”的变量,它们的地址是在运行时确定的。

  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都有确定地址。局部变量和动态分配的变量没有确定地址。本文将有确定地址的变量记作有址变量。

  1 变量对齐

  1.1 没有确定地址的变量

  局部变量是从堆栈分配的,编译器通常会保证每个局部变量的地址都在4n边界上。

  动态分配的变量是从堆上分配。堆的实现与标准库和操作系统有关。在一些简单的嵌入式系统中,我们需要自己实现动态内存分配,这时我们要保证每次分配的内存块地址都在4n边界上,以避免后面谈到的数据对齐问题。

  1.2 有确定地址的变量

  有址变量的地址是在链接时确定的。编译器通常有设置变量对齐方式的编译选项,我们通常使用该选项的默认值。在默认情况下,编译器会按照默认方式对齐放置有址变量。

  所谓按“按默认方式对齐”,就是将长度为1的基本变量放在1n边界上。将长度为2的基本变量放在2n边界上。将长度为4的基本变量放在4n边界上,依此类推。

  每个结构变量总是由一个个基本变量构成。结构变量按照该结构中最长的基本变量对齐。如果某个结构基本变量的最大长度是1,编译器就可以把这个结构放在1n边界上。如果某个结构基本变量的最大长度是4,编译器就应该把这个结构放在4n边界上。

  那么结构中的成员变量又是怎样对齐的?

  1.3 变量对齐会带来什么麻烦?

  我在变量对齐问题上吃过一次亏,可以作为本节的一个例子。不过要理解这个例子,读者必须知道ARM CPU的一个特点:就是长度为m的基本变量必须放在mn边界上,否则读写时会发生数据访问错误,其中m=2或4。这就是第3节要介绍的数据对齐。

  事情是这样,我定义了几个缓冲区(大数组),然后动态分配这些内存。我的错误在于将这些数组定义为字节数组。我的分配算法是按块分配,每个数据块的大小都是4的整数倍。读者能猜到错误产生的原因了吗?

  由于我把缓冲区定义为字节数组,编译器就可以把它们放在1n边界。如果缓冲区的起始地址是奇数地址,从缓冲区分配的内存块的起始地址都是奇数地址。 如果这些内存块被用于需要按2或4字节对齐的变量,读写时就会发生数据访问错误。如果编译器恰好把这些缓冲区放在4n边界上,问题就不会暴露出来。所以前 一次编译可能是好的,但是下一次编译就会发生莫名其妙的错误。调试程序与侦破案件差不多,离犯罪现场越远的凶手就越难发现。在我透过各种表象找到根源之前,吃点苦头是难免的。

  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将缓冲区定义为unsigned int(下文记作uint32)的数组,编译器自然会把它们放到4n边界。在嵌入式系统中,我们经常要为任务定义堆栈。这些堆栈通常都是uint32类型的数组。你知道为什么要把它们定义成uint32数组,而不能定义成字节数组了吗?

  2 结构对齐

  2.1 基本长度

  为了描述方便,我们定义一个基本长度的概念。一个基本变量的基本长度就是它的长度,一个结构变量的基本长度就是结构成员中基本变量的最大长度。前面说过:在默认情况下,结构变量就是按照其基本长度对齐的。

  2.2 对齐

  在默认情况下,可以认为结构的成员按照默认方式对齐,即长度为m的基本变量放在mn边界上,其中m=1,2,4或8。因为要把成员对齐,结构的各成员间就可能出现填充字节,结构的大小可能大于各成员大小之和。

  例如:

  typedef struct St1Tag  {

  char ch1;

  int num1;

  short sh1;

  short sh2;

  char ch2;

  } St1;

  这个结构的基本长度是4,所以这个结构的变量要放在4n边界。成员num1的基本长度为4,所以也要放在4n边界。成员ch1从4n边界开始,只占1个字节,所以在ch1和num1之间有3个填充字节。

  在对齐时,编译器会将结构长度取整到基本长度的整数倍。这样以该结构为基本类型的数组既可以连续排列,每个元素又可以对齐放置。所以,sizeof(St1)的值是16,在St1的最后一个成员ch2后面还有3个填充字节。

  2.3 紧缩

  各编译器都支持结构的紧缩,即连续排列结构的各成员变量,各成员变量之间没有任何填充字节。这时,结构的大小等于各成员变量大小的和。紧缩结构的变量可以放在1n边界,即任意地址边界。

  在gcc中可以这样定义紧缩结构:

  typedef struct St2Tag  {

  St1 st1;

  char ch2;

  }  __attribute__ ((packed)) St2;

  armcc是这样的:

  typedef __packed struct St2Tag  {

  St1 st1;

  char ch2;

  } St2;

  VC的写法最麻烦:

  #pragma pack(1)

  typedef struct St2Tag  {

  St1 st1;

  char ch2;

  } St2;

  #pragma pack()

  如果要同时支持gcc、armcc、VC平台,可以把代码写成这样:

  #ifdef __GNUC__

  #define GNUC_PACKED    __attribute__((packed))

  #else

  #define GNUC_PACKED

  #endif

  #ifdef __arm

  #define ARM_PACKED     __packed

  #else

  #define ARM_PACKED

  #endif

  #ifdef WIN32

  #pragma pack(1)

  #endif

  typedef ARM_PACKED struct St2Tag  {

  St1 st1;

  char ch2;

  }  GNUC_PACKED St2;

  #ifdef WIN32

  #pragma pack()

  #endif

  其中:__GNUC__是gcc的预定义宏,__arm__是ARM编译器的预定义宏(__arm和__arm__都可以),可以用它们识别当前的编译器。

  2.4 全局设置

  在VC中,有的程序员习惯设置整个工程的struct member alignment,这对应于命令行选项“/Zpi”,其中i=1,2,4,8,16。如果将这个值设为1,工程中所有结构都是紧缩排列。紧缩排列会增大代码量,降低结构访问效率。我们应该仅在必要的时候使用紧缩结构。

  “/Zp1”是紧缩排列,那么“/Zp2”,“/Zp4”等选项是怎样排列的呢?

  设选项“/Zpi”中设定的长度是i,设某个结构成员的基本长度是m,则该结构成员按照m和i中较小的值对齐。例如:如果我们设置了“/Zp2”,则基本长度不大于2的成员按照基本长度对齐,基本长度大于2的成员按照2对齐。

  其实,我们不应该使用“/Zp2”这么奇怪的选项,除非有非如此不可的理由。

  2.5 紧缩结构的用途

  其实最常用的结构对齐选项就是:默认对齐和紧缩。在两个程序,或者两个平台之间传递数据时,我们通常会将数据结构设置为紧缩的。这样不仅可以减小通信量,还可以避免对齐带来的麻烦。假设甲乙双方进行跨平台通信,甲方使用了“/Zp2”这么奇怪的对齐选项,而乙方的编译器不支持这种对齐方式,那么乙方就可以理解什么叫欲哭无泪了。

  当我们需要一个字节一个字节访问结构数据时,我们通常都会希望结构是紧缩的,这样就不必考虑哪个字节是填充字节了。我们把数据保存到非易失设备时,通常也会采用紧缩结构,既减小存储量,也方便其它程序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