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 kids

【电子人生】从学生娃--->工程师,80后的研发路

0
阅读(28663)

 

        首先介绍下本人:男,88年,N流学校毕业(学校很差,大专,就不提校名了,因为母校是一个让自己一天骂一千遍都不够,但是不允许别人说一句坏话,有一点鄙视的 )。

      在学校毕业的前夕,参加了四川TI杯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侥幸获得2等奖,作品是一个无线多点温度检测,主要是实现一个传感器网络,和无线组网。  在2008年12月11号踏上了去杭州的路(当时离大3第一学期完还有几天,大3下学期基本不在学校了,都一直在杭州)。13号到达杭州,自己搭公交达到杭州下沙,最终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停下来,开始了自己的工作旅程。

      14号开始上班,当时公司还很小,纯公司的人只有5个(含老总),我就是第六个,公司是在杭电里面,占用的实验室。公司主要当时的业务主要是做无线模块,和定制一些无线相关的产品,我也是因为在毕业前夕做了下无线组网才侥幸进入此公司。刚进公司,我就只会简单的51单片机和MSP430,51还是STC型的,我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做一款C8051F和PIC类型的开发板,都用来驱动无线模块,因为这2款单片机在外面用的也比较多,但是公司当时只用了和AT89XX系列单片机,据说还用过飞思卡尔的单片机做过项目。

      我接到任务后,首先就是到处上论坛求助,求大神指点。虽然在学校里面画过好几个板子,但是都是用来看的,没有拿出去做,为什么呢?因为学生是最缺钱的。所以第一次实战真的很怕出错,到处找资料,求指点。迷迷糊糊中做出来第一个C8051F020的板子,拿给同事审核,马上被K 了,首先走线很乱,电源线很细,走线不分主次,不打接地孔等等。我耐心听取意见,偶尔偷偷窥视下同事的板子,确实不错,多偷窥几下后,自己也按照套路慢慢的上了,经过大半个月第一款处女作出炉了,为求真实露骨,特地删掉覆铜。

 

         当时的我对JTAG这个概念还不熟悉,以前在学校是接触过FPGA的JTAG,当时用的并口下载器,我们公司要求下载工具这一类的东西都要有自己做的能力。因此我想可能都是一样的,但是事实上是不一样的,下载失败后,我满脑子都是问号,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在网上找到了一个开源的并口JTAG工程。

 

 

 

       我按照上面的提示电路做了并口下载器,然后终于down成功,这个例子的成功,给了我非常大的鼓励,仿佛我的天又蓝了,激动万分,马上开始第一个工程,就是点亮一盏LED,当然都是直接用Slibs 下面的例子直接修改的,然后这一个都很顺利,但是接下来写串口程序,无线驱动程序的时候。感觉我的天又塌了下来,C8051F为什么和STC单片机不一样呢??为什么区别这么大啊?我只能从新开始,后来知道了什么是交叉开关,什么是推挽,什么是开漏,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终于结束了开发板,身心疲惫呀。第一次做一个东西真的好难,不是以前搞一个那么轻松。但是也不会比登天难。

       在做C8051F 很纠结的时候,我就看看PIC,PIC的历程就比C8051F 好一点了,总体比较是比较顺利,不知道是长进了,还是资料太多,总算是倒腾好了。这些弄完后,就开始了春节14天的假期。

       2009年到了,今年的第一个任务是做C8051F的C2下载器,有很多人问:外面的C8051F 下载器很多,为什么我们要自己做呢?原因就是当时我们看上了C8051F326这个带USB 的芯片,无需驱动,我们要做带USB接口的无线模块,这样插在电脑上,然后用VC做一个界面就可以收发代码。同时这个芯片贵司也很看好,实际上确实是的,贵司一的USB模块一直在用。因此我们要做自己的工具,在网上找到了一份C2协议的代码,

       找到这个的时候,我非常兴奋,我想我把这个放到我的C8051F020里面,然后我又做了一个C8051F326,按照代码的口线链接就OK了,其实是不行的。然后就开始找问题,代码总共690行,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代码,我头大了,慢慢的分析,分析。知道有一天杭电一个计算机专业的老兄帮我分析了下得出这个是单片机不知道你要下载多少字节进去,然后我按照他的方法修改了,马上就OK,我冲到楼顶高兴的大喊大叫。也许这久是成功的喜悦。

      后来公司一个程序猿高手(鄙人也灰常佩服),把C2的协议和那份开源的JTAG协议加进去,全放到C8051F326里面去,然后做了一个上位机,就这样,C8051F 下载器,下载软件一整套工具都有了。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又接触了AVR,接触了CAN总线,接触了无线组网,低功耗模式下的组网,边做技术边做技术支持,了解客户需求,自己也知道了该做什么,在09年的时候,来了3个新同事,其中1个实习完就走了,只有2个留下来了。公司慢慢的开始壮大。

      在09年6月28日,我幸运的拿到了杭州飞往重庆的特价机票,含税460,当时的税加机场建设费是90,然后从重庆转车到学校,拿到了毕业证,然后把学校那些破渣渣书等等一些东西收回老家去,又继续从老家赶往上海(老家没有直达杭州的火车),上海到杭州需要1小时动车。经过这一系列共花了9天,然后就继续了我的工作。

      在10月份,公司开始安排我做ARM了,当时安排的型号是AT91SAM9260封装是QFP,当时我认真的阅读数据手册,我还记得MCU-Zone翻译了一本9261 的手册,我对照着上面,吧9260整本看完了,大约花了3-4天,在从进公司到现在,我每天晚上坚持10点才回家,当然特殊有事情况除外,有事也就是洗衣服,洗澡这些小事。早上8点多9点就到公司,每天都坚持,包括周末周天。当时为了电子,为了能多学一点,付出了所有。然后就开始了画板,当时也非常的小心,走线走了好几遍才走好,当时估计前前后后的花费了一个月。做出了第一款ARM,第一个多层板(4层)。

 

       这是一块没有面市的板子,为什么没有面市呢,因为后来有决定用9260的BGA封装,而且9260BGA封装的核心板,买的很好。在做第一块ARM的时候,理解了内存总线,知道了什么事SDRAM,NORFLASH,NANDFLASH,明白了他们的区别,知道了SDRAM核DDR,SRAM的区别,同时特去了解了ARM的一些启动相关的东西,当然9260的启动模式很简单,最最恶心的是freescale,提起来至今还是欲哭无泪。当时也对2片16bit拼接成32bit很不理解,而且地址为还要偏移2位,后来慢慢的都明白了。其实这些问题只要我们去发现,去知道它有问题,那么我们离成功就不远了,因为你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难很多。

       当时我对他的启动模式还不是很理解,在nandflash启动的时候,需要断开nand片选,因此诸多设计都比较失败,但是勉强可以用。

       在做9260 的同时,我做了一个JLINK V7,公司要求这些能做的工具我们都要自己能做,不光是销售,还是为了锻炼自己制造工具的能力。当时就那Jlink在9260 上开刀,用JLINK下载norflash是不亦乐乎,以至于以后的atmelARM都有norflash。

      在后来继续做了9261,9263,9G45,还有君正系列的JZ4740,JZ4750,Freescale的Imx255,imx27,imx515,三星的S3C2416,telchips的TCC8902,TI系列的AM1808,ST公司的spare600(双核ARM9),做了这么些板子,花了1年半时间,总类多,型号多,芯片等级也多,有MID的,有工业的,有民用的。当时公司就是为了熟悉各个公司的ARM,为将来的无线手持机打下坚实的基础。

        做完那些ARM也就到了2011年,当然做ARM期间也做了些其他的FPGA呀什么的,总之在那1年半,做了大约有20多款ARM和FPGA,当时觉得调试ARM非常有状态,战无不胜的感觉。在2011年中旬,公司组织去深圳考察做无线点菜机的模具,当时做模具也是历经千辛万苦,在年底终于拿到了手持机的模具,开始了无线点菜机的设计。当时采用STM32F104就做了8版,里面有功能验证,有配合模具公司结构验证,道路非常坎坷。在12年初期,终于定性量产了模具。而且成功的出了ARM版本的手持机。

       在2011年底的时候还接受一个数字图像采集与处理,当时采用spartan6的FPGA采集,用C6455去处理,然后用CY7C68013上传。其实在做后面的项目里面,我都是做硬件开发,对于硬件的设计和调试,我感觉都已经非常上路了,哈哈,其实这个都是见多了,你自然就知道是什么问题的,多学,多总结,是我公司对我的要求,也才有了我今天的小成绩。

     

  2012年初结婚了,在2012年8月1日我离开了我杭州的公司,离开了我第一家任职的公司,其实我内心是非常舍不得,但是谁让我是四川娃呢?谁让我在杭州买不起房呢?自己即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百事孝为先,我只能离开了杭州的公司。来到成都。

 

       在8月20日,我在成都一家做微波的公司任职研发,开始了我的微波之旅。由于以前有做FPGA和单片机的软件基础,因此在这边主要做软件和硬件开发,硬件还是学习阶段。刚到这边,我对频谱用的都不熟悉,对频率的质量完全没概念,对杂散,谐波,相位噪声都没概念,后来给一个做硬件的同事写一个频率综合器的FPGA控制代码,慢慢的也会用了,知道了频谱的很多用法,怎么吧频谱当示波器用等等,觉得收获非常大,就跟我以前学ARM 一样。如今一直在做微波的研发路上。

 

       总结:我一路的研发经历,事情过去3年多近4年了,我却觉得历历在目,时间事件都依然清晰。我觉得我如果不在杭州呆那3年半,根本就没有我现在这样的成绩,虽然现在一样很弱。我从心里感谢杭州公司给我的机会,让我得到了锻炼,说实在的,如果不是为了回四川,我绝对不会离开公司,在这里我衷心的说声谢谢,希望公司越来越强大,我会随时关注。现在我换了微波这个军工行业,我也会一直走下去,因为在成都做微波的非常多,但是我以前调试ARM经验绝对不会丢,还会继续发扬。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随时总结,知得失让自己明白当前该做啥,哪里错了,让自己少走弯路。

       最后祝那些一直在研发路上的同行们越走越远。

       一入IT深似海,从此健康是路人。希望IT 没有加班,希望IT的生活会更丰富,当然这个仅仅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