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泽

中国集成电路分析展望

0
阅读(1548)

 

 

一、中国集成电路的崛起

 

  中国集成电路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从无锡华晶(742厂)引进日本东芝的集成电路生产线开始的,华晶引进集成电路生产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当时大量引进彩色电视机生产线的各彩电生产厂进行元器件配套。除了无锡华晶之外,先后还有上海贝岭、上海飞利浦和深圳赛意法等企业也从国外引进集成电路生产线。

  1979年上海金星电视机厂(原英雄牌钢笔厂)是中国第一家从日本(日立)引进彩色电视机生产技术的彩电生产厂,紧接着在全国各省市都争先恐后引进国外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如:天津北京牌电视机厂(712厂)、北京牡丹电视机厂、西安黄河电视机厂、四川长虹电视机厂、南京熊猫电视机厂等。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中国先后从国外引进彩电生产技术的企业大约有30多家。到了1986年的时候,中国从事彩电生产的企业一下子达到147家,这种发展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当然,所有的电视机生产线引进项目都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因此,彩电产业是我国电子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我国电子工业的腾飞就是从引进电视机生产技术开始的。

  我国在引进日本东芝的集成电路生产线之前,集成电路生产技术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是由于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基本上是一个与世界隔绝的国家,那时候,国内可以拿得出手的集成电路贡品,大概只有几种门数不超过50个的TTL(晶体管-晶体管逻辑电路)集成电路。

  我国在引进彩电生产技术之初,基本上都是采用来料组装的方式进行的,也就是人们所说的SKD或CKD(散件组装)生产线。由于进口材料需要外汇,因此,来料配额还是由政府部门直接统管;每年年初,全国将近150家彩电企业都要集中到北京开会,大家都绞尽脑筋向政府争要配额。我国政府把彩电技术引进作为国家电子工业发展起步的同时,也把元器件技术引进定为彩电国产化的“一条龙”工程,使我国的基础电子元器件工业也得到飞速发展。因此,“来料加工”一时成为了我国技术引进的代名词,我国电子工业的快速发展基本上就是以 “来料加工”起步的。

  1984年电子工业部做出了加速彩电国产化步伐的决策,实施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并成立了彩电国产化领导小组(组长赵汉鼎);1985年国家经委把彩电国产化列为全国12项重大引进消化吸收项目之一,对彩电国产化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技术开发,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重点支持;电子工业部和冶金、化工、轻工、纺织、建材等九个部委联合召开会议,部署了彩电原材料的国产化工作。彩电国产化领导小组还组织成立了一个由北京三所牵头,全国30多家电视机厂参与的彩电技术联合设计小组,为全国的电视机厂设计国产电视机。当时,人们都风趣地把这种联合设计的电视机称为“中华牌电视机”。

  1990年以后,我国的彩电配套厂基本建立,彩色显像管厂有陕西彩虹、北京松下、南京华菲、上海永新、东莞福地、深圳赛格日立、以及三星等;集成电路生产厂有无锡华晶、上海菲利蒲、上海贝岭、深圳赛意法等;晶体管厂有佛山无线电四厂;电容器厂有厦门法拉和佛山无线电三厂等;而后,在广东、浙江、江苏等地也先后出现了成千上万的地方民营企业,专门从事各种电子元器件的来料加工生产,现在,这些企业大多数已经成为中国电子工业的主要元器件供应商,是中国电子产品配套市场中的生力军。

 

二、迷雾中的中国集成电路企业

 

  1980~1995年是中国彩电企业行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的实施,改变了我国主要依靠散件组装彩电的状况,仅仅经过15年的努力,彩电国产化水平就基本达到了95%以上,除了极少部分IC还需要进口外,其它器件全部可以采用国产化。据测算,每年可节省外汇135亿美元(当年市值),彩电企业成为产值和利税大户。

  在此期间,华晶集成电路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以此,华晶集成电路生产厂很快就发展成为华晶集团。直到1995年,华晶生产的TA两片IC(TA7680、TA7698)产品一直都是供不应求,年产值达几十亿元(当年市值),每年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美金。可惜好景不长,正是由于华晶公司这个IC产品十几年来一直供不应求,使得华晶公司太安于现状,一直只愿意充当来料加工这个角色,没有存心自己搞技术开发,几年之后,在国外彩电IC一代接一代地推出新产品的时候,华晶的IC产品相形见绌,再无人问津,从此一蹶不振。不过,这也不能全怪华晶,因为,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企业的生死主要还是由政府部门来决定。

  在华晶引进日本东芝集成电路的同时,南韩三星也向日本东芝引进了同样的IC生产技术,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三星的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已经跻身世界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前列,三星公司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集成电路制造商和供应商。一个政治巨人,一个泱泱大国,竟自叹连一个三流小国家都不如,难道是水土异也?

  跟随华晶集团而去的还有一大批彩色电视机生产厂,如:上海金星电视机厂、上海飞跃电视机厂、南京熊猫电视机厂、天津北京牌电视机厂、北京牡丹牌电视机厂、西安黄河电视机厂、武汉电视机厂、杭州西湖电视机厂等等,这些都是当年掷地有声的名牌电视机厂。

  1995年以后,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以及数字技术在电视机中的应用,首先是逐行扫描电视机,而后是数字显示器(平板电视)的出现,以及模拟电视逐步被数字电视取代,使原来给国内电视机配套的IC企业几乎全部退出了中国的电视机市场。2000年之后,几乎没有一家国产IC企业的产品能够再进入中国的彩电市场,尽管国家给予IC制造企业很多优惠政策,并且中国的彩电产量还是排名世界第一,这种结局,不但使从事IC制造企业脸色难看,也令大量使用IC的人感到叹息。

  目前,我国的IC应用市场最大的还是在家电和通信产品两个领域,中国的彩电市场一直在线性增长, 2003年,中国的彩电年产量达8230万台,2010年达到了历史最高点11493万台;手机产量每年超过5亿部,2010年中国手机产量超过7亿部; 2008年我国生产电脑1.47亿台,占全球2008年3.022亿台电脑销量的一半;还有大量的附属产品,如DVD、电脑显示器、电源适配器等产品。在这些消费电子产品中,IC的产值约占总产值的20~25%,由此可以估算出,光这几大家电产品使用IC的市场,就超过3000亿元。

  虽然中国的IC用量逐年在增加,但中国的IC企业开发或生产的IC产品在这些家电产品中占的比例却非常小,并且越往后,国产IC在家电产品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现在,在集成电路世界,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草寇打败正规军的例子处处皆是。例如,现在国产彩电和手机大量使用的IC产品,分别都是两个以前闻所未闻的台湾公司生产的,一个叫MStar,另一个叫MTK。这两家公司以前都不是IC班科出身,但他们的IC产品却能统领中国IC市场的半边江山,这个例子更应该值得我们好好分析。

  在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突飞猛进的年代,出手要快,服务要好,价格合理,这三个要素可能是IC公司赢得市场的主要原因。在MStar出台之前,国际上很多著名IC厂家都曾到过中国的彩电企业推销其IC产品或技术方案,如,美国著名的数字电视IC厂家,TELELOGIC和ZORAN公司,他们在向中国彩电企业推销技术方案时,首要条件就是要给他们先交3万元入门费,他们才愿意提供IC技术资料和软件开发平台,他的合理解释是要收DEMO的开发费。显然,这是他们认为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傲慢,这个条件对于所有的中国彩电企业都是不可接受的。

  现在很多台湾的IC厂商,以及LCD模组生产商,几乎都已把IC的全部应用技术向整机厂开放和提供全套技术服务,只要整机厂愿意做或能做的,他们都愿意转让给整机厂来做,整机厂不愿意做或不能做的,他们才自己做。例如,台湾奇美的LCD平板显示器面板生产技术,他们的生产技术基本上都已对整机厂开放,只要整机厂愿意做的,他们都让整机厂来做;现在,他们基本上只剩下做平板玻璃这道工序,其它工序,基本上都已转移到整机生产的模组厂手中。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快速扩张产量。

  对比之下,我国的京东方和上广电两个LCD平板显示器面板厂,每年亏损十几亿(京东方累计亏损超过40亿,上广电累计超过20亿),原因何在,不是很清楚了吗。

  与20年前不同的是,那时候,西方8国把集成电路生产技术和电脑技术定义为尖端科学技术,限制向中国出口,因此,中国只能通过8国以外的日本进口集成电路生产技术。由于当年的电子产品功能单一,电路也比较简单,用集成电路制造的电视机、收录机、收音机,显然要比分立器件组成的电视机、收录机、收音机体积小和技术性能更优越。特别是那时候,中国的集成电路技术与西方相比,要落后好几十年(如果不引进的话),集成电路是一个紧俏产品,所以,那时候的集成电路技术是主导电子产品技术发展的动力。因此,华晶从日本东芝引进的两块集成电路(TA7680、TA7698)才能供养得起中国150多家彩电生产企业存活15年之久。

  20年后,集成电路生产技术已经下凡人间,今天很多小的技术开发公司都可以设计集成电路,并且由于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要求越来越快,使得从事电子技术的企业行动节拍也要加快,这必然要分工越来越细,集成电路就是一个把分工越来越细的功能模块(电路)不断进行重新组合,变成一个组件,以达到节省空间,降低成本和扩展更多的功能。因此,我们不能把IC再当成一个标准产品,IC对于整机而言,它只是一个配件,即IC已经不能像20年前那样,被当成一个标准产品统领整机的技术发展;或者从整个产品生产过程来说,IC制造只不过是整机制造过程中的一个部份。

  现在的整机企业已经与20年前的角色完全不同,它已经从一个原来既做产品设计,又做产品加工的企业,演变成为一个技术集成商或系统集成商,他现在的主要角色就是搭建一个技术服务平台,让各元件商以及技术提供商在他构建的平台上演戏。例如,目前世界上著名的苹果公司,他就是一个技术集成商或系统集成商,他把实现产品集成的各种技术以及每个器件的生产和产品的每道生产工序都分包出去,自己只做技术项目开发和技术管理,连产品设计自己都不再做;戴尔电脑商和NOKIA也是属于这种角色。

  由于整机企业角色的转变,所以,现在很多产品设计公司或方案设计公司在不断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山寨产品也逐步充斥市场,或许将来山寨产品还会成为主流产品。因为,中国的现有管理体制已经远远无法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我们国家的很多电子产品技术标准已经有十几年或二十多年没有更新了,这些没有技术标准(这里指国标)的产品,只能沦落为山寨产品。

 

三、18号文为中国集成电路发展鼓气

 

  1995年以后,随着华晶集成电路轰然倒下,中国集成电路发展开始出现低迷状态,中国政府也不愿意看到这种状况继续发展下去,于是中国政府开始转变策略,由原来重点扶植国营集成电路企业,转变为全面扶植民营企业参与IC产品技术开发和生产,《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即18号文,就是这个关键时刻印发的。

  2000年以后,在18号文鼓舞下,国家开始大力扶植民营企业参与IC产品技术开发和生产,因此,海外很多IC生产企业都搬迁或转移到中国投资,很多海外留学人员也纷纷回国成立IC设计公司。2002年,台积电第一个与上海松江区政府签署总投资额为100亿美元的集成电路制造大项目,到2006年的时候,我国每年在IC方面的投入就是2000年以前20年的总和,其中,光台积电一家公司于2003年就投资了5600万美元。与此同时,原来从事IC制造的多个国营企业慢慢淡出中国家电行业的视线。

  从表面上看,18号文件对鼓励国产IC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好的,但对于一些小的IC设计企业就很难落到实处。因为,就数量而言,目前中国的IC企业大部份都是从事IC设计的小公司,而18号文件针对的主要是大型IC制造企业,换句话来说,大型IC制造企业从18号文件中捞到的好处要远远比小的IC设计企业多得多,而对于一些小的IC设计企业,或技术服务类公司来说,优惠政策很难落到实处。

  因为,很多小IC设计公司都是属于私人投资,而私人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与大公司投资资金来源完全不同。私人投资的资金本来就属于个人消费资金,在他们投资之前,这些私人资金是交过个人所得税了的,如果作为投资,政府应该先把他们以前所交的个人所得税全部退还,或者要等到他们的企业开始盈利以后才开始交税。但现在好像政府的政策并不是这样,而是企业越大越优惠,投资越大优惠越多,甚至优惠到连厂房租金和水电费都可以免交。

  在经营方面,小企业所遇到的困难也要比大企业多得多。很多大企业可以向银行贷款,或拖欠供应商的钱,甚至还可以通过开承兑汇票来赚供应商的钱,而大部分小企业就没有这些优越条件。所以,如,北京、深圳,每年都有一大批小企业诞生,同时也有一大批小企业倒闭,根据北京工商管理部门的统计,北京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大约只有2.9年。

  其实,很多大的IC企业都是由小的IC企业通过不断成长而变大的,而在他们刚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更需要政府的优惠政策来扶持。

  IC设计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由于这种从事IC设计的企业要求技术人员的素质比较高,技术人员跳槽的事情是经常的,这与小公司因买不起贵重设备只能租用的事情是很类似的。很多IC设计公司的创始人都是从大公司中跳槽出来的,这种新成立的IC设计公司,其创新动力远远要比大公司强大,但他们所承担的风险也会远远比大公司大。如国外的TI、INTEL公司都是从仙童公司跳槽出来的技术员创办的,这些新公司的创立,给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不断增添新的动力。如果政府真的是为了中国的IC企业能够快速发展,就应该在扶植小IC公司成长方面多下工夫。

  在深圳,政府为了鼓励整机企业使用国产嵌入式软件,以前也给过整机厂一定的奖励或优惠政策,但这种优惠政策实际上很难实施,因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很难量化,申报退税的手续非常麻烦,所以,很多企业都不愿意申报。

  初步估计,目前中国大约有500多家从事IC设计的公司,这些公司大部分都是在2003年前后,暴涨式地增长起来的。由于2001年以后,国外IC行业不景气,很多在国外从事IC设计的留学生都打转回国创办IC设计公司。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可以看出,这些从事IC设计的公司发展前景并不乐观。并不是因为国内的IC加工企业生产能力有限,不能满足这些IC设计公司对产量的要求,而是这些IC设计公司开发出来的产品很难找到用户,这种情况从每年在深圳举办的各种IC技术交流会上都可以看到。这说明,中国的IC产业发展的瓶颈并不是在IC加工能力上,而是IC设计公司没有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尽管中国现在的IC生产能力并不欠缺,但从战略方面考虑,中国还是应该加大IC生产能力的建设,然后通过政府补贴,把进口IC的价格打下去,这对中国的电子工业发展有好处。这两年,国家实行对家电下乡进行补贴以及家电以旧换新的优惠政策,不但救活了一大批因金融危机产品出口受阻,将要面临倒闭的家电企业,还使得很多进口家电都被拒在了中国的门外。以此类似,通过18号文件的落实,若干年之后,在中国的IC市场上,中国的IC企业将会一统天下。不过这种做法,多少也会引起美国的《谢尔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白眼。

 

四、中国集成电路发展适逢春雨

 

  温总理在2011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加快实现‘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示范应用。加快推进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

  不难发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列在所有产业的第一位,而列第二位才是节能环保产业。这将表明,中国现有的很多传统产业都将要被进行技术改造或产业转型,以适应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应该说,“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实现“三网融合”,会给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带来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三网融合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被人提出来了,如今已经成为国际发展的主流趋势,2001年3月15日通过的我国十五计划纲要,就已经明确提出“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但由于国家在平衡各个利益部门的利益问题没有解决,一直拖到今日还迟迟没有启动实施。

  什么是“三网融合”?“三网融合”在技术上就是“三网合一”。“三网合一”就是通过技术改造,把现有的电信网和电视网统统合并到计算机网络上,只有计算机网络才能实现宽带信号传输。有人想踢开计算机网络,想用电信网或电视网来实现三网合一,在技术上是行不通的。他们所谓的“三网融合”实际上就是像现在中国的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一样,有些和尚故意念错经,把数字电视机顶盒说成是数字电视。实际上数字电视机顶盒并不是数字电视,而只是一种收费电视。

  如果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的深圳,能够开个好头,联合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甚至联合台湾地区,一起制定我们自己的三网合一标准,并且在这些地区优先实施三网合一工程,等时机成熟之后再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我想,全中国人民一定会感谢我们,这对两岸实现和平统一有好处,对两岸三地实现互联互通也非常有好处,对实现亚太区的永久和平有好处。

  实现三网合一需要购置大量的有线和无线路由器以及电脑设备,在这些产品中不但含有大量集成电路,而且还含有大量的软件技术。初步估计,三网合一项目启动以后,这几个地区每年的IC用量将会达到2000亿元以上,相当于目前国内IC用量的三分之一;软件产值将超过千亿元,这正好与18号文的内容完全吻合。

  另外,深圳联合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实施三网合一工程:有利于继续保持深圳作为特区的敢闯特色;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经济繁荣;有利于深化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改革,打破现有管理体系中的行政垄断;有利于继续保持深圳经济的快速增长,要么,深圳光靠金融、旅游、房地产三块牌子,很难支撑深圳后20年的经济发展,因为高新技术在深圳越来越没有优势。

  台湾在集成电路制造技术方面远远高于国内,香港在信息技术方面也领先国内,而在投资方面深圳有优势,通过项目上市很容易就可以筹到项目资金。因此,三方合作实施三网合一工程是最佳拍档,是天赐良机。

  只有实现三网合一以后,中国的云计算机梦想才有可能得以实现。如果深圳不优于全国先实现三网合一,好像与他现在穿的外衣有点不太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