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工

早年从事单片机、实时控制系统产品设计及编程。目前耄耋之年开始学习AI技术。

基于累加的PDM算法的由来

0
阅读(3722)


基于累加的
PDM算法的由来

- 基于累加的PDM算法(5)


  作为回顾,这里我想谈一下我的“基于累加的PDM算法”形成的来龙去脉。

  在“图解Protothreads”一文中,第一个图左上角的“任务1”是我在1983年第一次把PWM用来作为单片机控制的烫头的温度调节。

  事实上,当时我们还没有PWM的概念。我们用“通电时间”和“断电时间”的多少,或者说用“通电时间”占“调节周期”的多少来调节温度。并且还自己取名叫做“时间比例温度调节”。

  为了避免谐波干扰单片机,我们采用过零触发。以一个正弦波周期(20mS)为一个基本单位,以100个周波(2秒)为调节周期,这样可以达到1%的调节精度。

  在比例为50%时,通1秒,断1秒。在小烫头上,就可以用灵敏热电偶测到温度的涨落。这就是我对PWM弊端的最早印象。(速热、速冷就要求小的热容量,所以这个“滤波电容”不是想加大就加大的哟。)

  为什么非要把“通”排在一起,把“断”排在一起呢?分开不就好了吗。这就是我想改变PWM这一方法的缘起。

  问题是寻找一种算法,怎么重排“通”和“断”,效果最好,而且使单片机以最少资源应对这种控制。

  幸亏我取了个“比例”的名字,于是就从“保证比例不变”寻找解决办法,这就是算法的核心。

  每个人自然首先会从自己的经历中寻找解决办法。1973-1974年,我在太原无线电六厂参加了数控铣床计算机的研发,数控铣床及数控线切割直线插补算法给了我启迪。(“青山不老”的新浪博客“说出我的故事28 (2009-11-23 09:09:09)”唤回了我的回忆,也保留了1975年1月数控组为我送行的照片)。

  数控机床走一条(0,0)-(100,100)的斜线,绝对不会先在X方向走100步,然后在Y方向走100步。而是以一种最合理的方式走出一条微细锯齿形的斜线(无需在此细表)。

直线插补(借用网上图片)

  虽然数控走斜线算法与PWM毫不相干,但是“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为何不可对PWM按时间轴进行插补,而避免PWM那样把所有1都放在一起输出?于是,参照了数控直线插补算法,(1)文中“基于累加的PDM”的算法就应运而生了。当然,最后简化为“一条加法,进位位输出”[(2)文],那是利用MCU的ALU特性的特例而已。

  不久前网上看到 ,有同仁说,“只用PDM,抛弃PWM”。我赞同这样的观点。自从1983年那回用“时间比例调节”这种“类PWM方法”作为温度调节之后,找到了“基于累加的PDM算法”。30年来,我没有再使用PWM(即便MCU内带了PWM)。而“基于累加的PDM”在各种产品应用中经受了考验:温控、电脑绣花机主轴调速、电动自行车调速、用单片机数字端口线输出真人语音及带和弦的乐声、LED调光、还把双位电磁阀当作比例阀来使用,等等。

  当然,话也不是这么绝对,对于低速的应用,MCU内带的PWM还是方便的。但是,要让MCU数字口做仿“D类音频”输出,PWM怕就力不从心了。

  从PDM的定义讲,PWM和“基于累加的PDM”都是PDM的特例。但是,他们是PDM的两个极端:PWM具最粗糙的的脉冲分布(所有1排在一起,全部0排在一起);而“基于累加的PDM”具有最均匀的脉冲分布。这就是它们区别的根本所在。


The Origin Of The PDM Algorithm Based On Addition

- A PDM Algorithm Based On Addition (5)


===

FY_ZHU

2013-08-28 BOS-MA


基于累加的PDM算法(1) - 只用一条加法指令实现的PWM算法,软硬都行

基于累加的PDM算法(2) - 基于累加的PDM算法的原理

基于累加的PDM算法(3) - 硬件PWM与基于累加的硬件PDM的比较

基于累加的PDM算法(4) - 如何用PSoC UDB实现硬件P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