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0赞
发表于 10/8/2010 11:03:36 PM
阅读(2340)
国庆假日,在家休息了几天。由于没有网络,只能依靠电视和电影来过活。看了一些东西,也想了一些东西,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
上海的纪实频道是我除了体育频道意外看得最多的,这段时间在播放纪录片《邬老板的世界杯》。借中国一个乡村小企业主的喜剧,表现了“中国制造”最低端的生存状态,揭示那些响彻世界杯赛场的中国喇叭究竟在叫喊什么。邬老板(宁波宁海塑料制品作坊主),邬亦君,自小务农,少年即打工挣钱,学习做塑料制品模具,18岁时左手被机器齐腕轧断,20多岁时三千元起家,得意时拥有宁海唯一私人大奔、4000平方米厂房,金融危机中破产,钱财尽数查封,2010年凭呜呜祖拉东山再起,打油诗云:官司未了,债务未清,横竖摆不平;订单不断,烦恼不停,进退拎得清。
邬奕君是呜呜祖拉的设计者和生产者,其灵感来自一幅外国漫画。2001年,他看到一张非洲土著舞蹈的漫画中,土著胸前横着一个长长的喇叭。图片下方的文字说明介绍,这是一种竹子做的大喇叭,是当地人用来驱赶猩猩的。“也许它可以做成球迷喇叭。”他随即用黑色塑料仿制出了几个,而且根据图片说明的内容,他还把这个牛角形状的喇叭做成了像竹子一样一节一节的样子。
一些数据可以整理如下:
在南非赛场附近,售价从20兰特(约18元人民币)到60兰特(约53元人民币)不等,在大商场里最贵甚至能卖到200兰特(约177元人民币)。英国最大零售商塞恩斯伯里的超市,每两秒就能卖出一个呜呜祖拉,售价2英镑(约合20元人民币);
而在纪录片中他所提的价格为0.37美金,2.5人民币。
从纪录片里面可以发现一些制造业的问题。个人浅见认为:人力成本+资源成本,所有的一切从汇率开始,由国人吃苦勤劳为结束,但是从里面看不到对人的保障。有时候国内的制造业有点像一条“食人鱼”,不仅将全球大部分的工业生产转移过来,挤占了别人的生存空间,逼迫别人走向高端和金融服务业。而并不给自身算上保险,不考虑环境成本,也不考虑资源使用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光猪六壮士》钢铁工业中心的谢非尔德的没落,甚至是英国汽车工业的没落是否可以看到一些制造业的缩影呢?在整个产业转移,向世界工厂转移的过程中,相对富有的人改革了生产和物流的模式,通过压低成本占据了更高的利润;而原有的工人却在经济危机中在挣扎,或许很多人觉得救济可能比我们生活的更好,但是这种经济模式的伤害是持续性的,源于全球化和产业的在分工。因此,普通的国外民众或许并不会喜欢“世界工厂”,虽然我们仅仅拿了18RMB里面的2.5RMB,仅仅是1/10的价值,因为我们抢走了他们原有的工作,而且由于我们的策略是低收入,因此我们买不起他们生产的产品(这次去青浦的奥特莱斯的感受就是,A区和B区是普通人难以承受的,打折的C区是可以接受的)。从整个制造业情况来看,这样的模式继续发展会带来经济模式的倾斜,失衡和永久性的破坏。从资本主义的发展来看,增加福利增加工资以及消除贫富差距能减轻经济危机带来的伤害。但是产业和生产转移的过程,使得这种努力的效果大大降低。在国内,我们永远辛劳的在造东西,而拿着相对较低的收入,而面对高昂的居住成本,医疗成本,教育成本和未来具有高风险的家庭人口结构而无法进行合理的消费。前阵子看新闻,美国的工会和议员在投诉国内的补贴新能源行业的政策。仅仅通过高技术的发展,来挤占其他国家的发展空间事实上会引起更大的孤立。
这段时间思绪其实挺乱的,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二次的楼市调控以及天量的广义货币发行量,无数的价值巨额的基建工程。经济似乎走在一条危险的道路上,对内收入的不平衡以及掠夺性的开发政策,将引起深远的影响;对外,购并企业,收购资源和激进的出口策略将会引起更大范围内的争议。对于我们这些制造业内的工程师来说,有着渐变而复杂的影响,而且我们只能静静的看着,抓在手里的每块石头可能都会在变化中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