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lzhu

电子技术应用专栏作家——芝能汽车。紧跟技术创新,助力行业发展。

杂谈4

0
阅读(3972)

在chinaaet上面有位网友木易说到:看了这篇博文,觉得你更像学经济的,跟我家那个论调一样,也一样的忧国忧民。这里继续聊一些这方面的话题,聊完以后开始整理关于电池均衡方面的内容。我当初在陪烟烟靠经济学的时候,看过一些基础的东西,总觉得经济学的运行规律其实和自然科学规律有相同的地方。可能文章写得有点别扭大家不要见怪,这里主要还是写些杂文。

发现一个问题没有,只要目前的政策和房子的价格没有变化,那么全国所有的领导都会采用以上的策略,把农民变为市民。100农民=100W亩建设用地,然后把100农民=>100w市民,给予他们30W亩的住房(盖楼),配套的设施5W亩作为医院,商场等等用地,接下来建30W亩的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然后35W亩用于盖住宅楼,卖给新市民。

跳跃一点,我们已经发现了,光建住宅楼不行,需要工业来吸引投资,然后把30W亩的工业园低价租出去。我们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了,事实上我们正在往着世界唯一工厂的方向努力。因为,我们有着这样的发展政策,有着最低的经济发展的“阻抗”。

发展制造业,首先需要设备,需要产品,需要工人,需要技术,需要渠道和积累。问题是现在投资是第一位的,所有的发展都是基于制造业周边的搭台唱戏。制造业需要太多的投入,其他行业何尝不是这样,有着巨大的投资但是产出却是需要消费者买单的。

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不一样,地是国家拆出来的,开发的钱是银行贷的,开发出来的房子可以抵押出去。可以说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有着经济学上最低的“阻抗”,把所有的资本和钱比作热量,房地产业比作热阻最小的渠道,所有的热量都开始从其他热阻大的行业内转移至房地产业,热量始终在聚结,然后就会出现以上的农村到新城市化。

然后会发生什么呢,我们会发现社会上的货币总量越来越多,因为越来越多的房子在建之前就开始向银行借钱,然后卖的时候实现再借钱,然后银行里面都是房子,中国的广义货币总量会越来越大。

然后会发生什么,很简单什么都会涨,但是普通人的工资会下降。

为什么什么都会涨?

如果按照这种趋势,货币会越来越多,而且由于土地的使用和租用的价格在上升,所有的活动的成本都会上升,通俗一点店铺的房租在涨,生产工厂的租金在涨,所有原材料的价格在涨,难道价格会下降?

这里比较有趣,由于所有的资本都会沿着阻抗小的行业流动,而商品会沿着税费较少的地方流动,我们会发现做实业生产商品(拿不到贷款,贷款都往房地产去了;利润低,国内消费能力有限,国外币值可能进一步升值)的人越来越少,商品越来越少,这是因为做出口的肯定比做内销的成本低,利润都会依靠提高劳动时间,生产更多的产品赚钱,最后拖动所有的原材料(原油,矿石,粮食)价格上涨。如果欧美不出台政策,我们可能会把所有的低端的产业全部争取过来,成为某些产业的唯一工厂。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虽然可能很多工厂都会搬到中国,但是我们赚得是辛苦钱,别人赚得更多。更何况,欧美会反补贴反倾销……。这个时候企业的利润仍旧保持下降的趋势,普通人的工资相对于劳动时间会逐渐下降。

最后的结果,我们国内的货币也越来越多,而对外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然后慢慢升值。除房地产业以外的产业,从资金上都不受重视而慢慢失去了活力,从劳动力资源上也会受到影响。这些行业买不起的房子的员工会惦念着房子,买得起的会惦念房贷,想着孩子的教育,医疗和其他一切都在涨的费用,在这种条件下我相信保持良好的心态的工程师都很伟大。因此驱使着这些员工去炒股,去投资。

在控制里面,总是有超整的,连续多少年的调整以后,经济内部的所有的矛盾的应力开始加剧,相信过几年就会有调整,到时候可能到处是失血和关闭的企业,有着高昂生活成本的普通市民和很高的失业率,可能部分都欠了不少债。我们已经走在正反馈的道路上,加了一点负反馈,到底行不行呢,事实上谁来确认一旦自激了,我们普通人到时候怎么办呢?

PS:08年的时候我硕士毕业,烟烟从中大来上海,当时并没有买房子,租的房子直接从8000涨到了21000~22000左右(算上税)。父母一直在埋怨我不买房子(当时刚工作,只能依靠双方父母出钱买个80平钱是够的),觉得我耽误的这两年把他们这辈子赚得钱(相当于白赚)都赔进去了。岳父母相对开通,并没有说太多,只是殷切希望我们看准时机买房子。

有时候想的一些事情,已经并不是单单的政府出台政策,抑制住房消费就能搞定的事情了,属于系统性风险并且是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的,逃避不了的风险。

相关阅读:

首先引起我的思考的是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

消灭村庄?——中国新城市化之忧

然后继续链接一些别的南方周末的文章,一起看看:

中国智库:花20年、每年2万亿,市民化4亿农民工

联盟的博弈:华为“被造城”

还有新城和空城的报道,链接1

近期在一次调研中,一位地级市的领导雄心勃勃地对这位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说:我这个地级市一共有100万户农民,我准备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把这些村庄全拆了,因为100万户农民大概占了100万亩的建设用地。
陈当时很吃惊,问,哪来这么多钱?
地方领导说他算过账,100万户农民让他住楼,至少省出70万亩地,50万一亩就是3500亿,100万亩就是7000亿,什么事干不了!    
陈说,你真是了不起!将来出了问题哭都来不及。
尽管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置换令人担忧,但各地的现实却是——地方政府正以罕见的热情拥抱“拆村并居”行动,他们的目标很明确:让农民上楼,把腾出的农民宅基地等土地复垦后换取同等面积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既可以获得城乡土地之间的级差收益,更可以突破宏观调控下紧缩“地根”的限制,完成各地GDP的发展目标。
“以承包地换社保”、“以宅基地换房”以达到腾出更多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旧村改造”、“村改居”行动正在从沿海到内陆,一路高歌猛进。
重庆宣布了要在10年内让千万农民工进城的户籍改革,而山东省诸城市(县级市)在今年6月以来就相继撤销了1249个建制村,合并成208个农村社区,成为全国首个撤销全部建制村的城市。“过去还仅仅是占农村的耕地,现在是变成了拆人家的房,全世界都没有见过。”在近期于海口举办的“城乡一体化:趋势与挑战”的研讨会上,陈锡文言辞罕见地犀利,“和平时期大规模的村庄撤并”运动“古今中外,史无前例”。
他担心,如果这场以城市利益出发、试图增加城市土地财政收入、“盲目的”城市化运动得不到有效遏制的话,“是要出大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