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lzhu

电子技术应用专栏作家——芝能汽车。紧跟技术创新,助力行业发展。

UG培训

0
阅读(1900)

连续两天都在外面培训,由于当前和未来确实有一定的需求,我们这个部门10来个人都出来辛苦学习了。一共8天,周五的时候回公司处理一些琐事。在此就这个东东唠唠。

我的专业其实很奇怪啦,几乎所有的基础课都有,电学的和非电学的;整个精密仪器专业虽然处于电信学院(后来与电气学院合并成为巨无霸的电子信息和电气学 院),但是分两个好几个方向,导航,计量测试和偏机械的精密仪器。因此本科的时候学习的特别博杂,有工程制图也有机械设计,最后还连带有个齿轮油泵的课程 设计,当年可是被那张超级变态的图纸和齿轮的计算过程折腾个半死。

就业以后,了解的机械设计的人主要是做塑料件的电子模块的外壳。和我合作过好几位的机械工程师,做过TPMS的外壳,BCM的外壳和RKE的外壳;当时整 个机械部门(也成为机构)蛮多人的,大部分负责干外壳设计,两个专业人才一个负责热仿真(流体),另外一个负责振动和噪声分析。在工作过程中,其实经常会 和机械工程师发生某些摩擦,比如由于高度差的未定义PCBA和外壳干涉,由于外壳设计使得天线设计存在障碍,和机械工程师一起制定DVP(与机械工程师有 关的主要是振动,冲击,跌落,盐雾,高温高湿等)。其中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机械的工程师选择的连接器由于未选择抗高温高湿的材料,使得DV实验中连接器的 外壳碎裂。同样的,在大功率的板子中,以前涉及的主要是Audio和车载电源,都是有机械工程师完成热仿真和振动冲击仿真,特别是电感和变压器,固定是个 很大的问题。 到现在,如果想做一些电池组的设计,包括外壳,线束连接和电池接头的设计,光靠一点想法是不行的。整个电池包的设计,一部分是散热设计,一部分是机械连接 设计,较为靠后的才是电学上面的连接。好吧,到现在大概把我以前听到的和看到的,和目前遇到的一些困难都整理出来了。我相信这个结构设计的这个东西,对多 数电学工程师还是有用的,不说熟练掌握吧,至少得知道怎么用得起来。其实国内的工程师也是受益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一些因素,我们可以在家用的电脑上玩大 部分的收费的软件,特别是类似这种3D制图的软件。各位玩手工制作的,有空也可以给自己设计设计好看的壳子。

培训本身没有特殊的地方,第一天介绍了UG软件界面和体素方面的知识,培训的老师让我们做了不少的联系,最后告诉我们这仅仅是为了熟悉界面。我们只能用一 个体素作为开始的部件,今天主要讲了不少关于特征(打孔,凸台,凹槽等6个东东)。总体给我的感觉是学起来容易,用精深很难,不过用着用着觉得对以后的事 情还是有些帮助的。

等培训过了,主要想做个总结回顾,对车身的电子产品和底盘的电子产品做个回顾,整理一些资料。希望与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