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lzhu

电子技术应用专栏作家——芝能汽车。紧跟技术创新,助力行业发展。

何以强大

0
阅读(2889)

  最近在闲暇之余,得以查看公司美国那边的工程师组织架构,包括从有限的权限之中,寻找有限的文件来找寻整个开发过程的一些足迹。越了解,才能发现每个活到现在的汽车公司,都有着一套自己的独有的方式,去管控技术、去管控供应商和整理自己内部的技术力量。其最为强悍的地方,即使存在着一定的人员流动,也能保持着技术发展的方向。你可以在国内,看到其某些并不是特别完美的地方,可能那也是一种妥协,一种与国情的妥协。

  下午的时候,得以与一个美国的工程师谈了许久,也问过一些组织架构的问题。越了解,方知你不管用什么样的架构,也很难把很多的项目和很多的部件组织的很好,你永远需要一定的调整来进行优化。在组织之中,你既需要非常专业的Techinical Expert(Specialist)来精通某一小领域的技术,你也需要一些范围较广的TIE(Technical Implementation Engineer )来完成Go to Person的任务,如果有较大范围的问题你可以问他,给你解决问题的方向和合适的回答人选;更需要Chief Engineer来把持一定的结构。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应该用技术来衡量一个团队,而是用一种工程能力来衡量,因为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能力,也是组织能力,更是各项综合情况的全面评估,就像我们给供应商打得那个评估一样。我个人觉得,现在的汽车公司内工程师结构要比我所知道的复杂和完备的多,这与相对简单的汽车电子零部件企业还是有较大的区别。想要通过在海外招聘,将技术“导入”国内,真的是件异想天开的事情。

  身为一位过河的小卒子,在默默的观察和实践之中,窃以为还是学会如何做事最为重要。固然国外完备的结构,是多年尝试和优化的成果,在国内的实践充满坎坷,但这毕竟是做成事情的一条必由之路。如Top Gear里面吐槽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内容一样,我们可以通过引进产线、引进人才和引进技术,到最终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开发设计的过程,Know-how并创造自己的Knowledge Base并建立工程师的造血体系。这个故事说起来就大了,不过以汽车零部件相对简单的产业而言,培养遵守流程的工程师和Creat Know-how的核心工程师(Core Engineer)这两部分是缺一不可的。当前的产业,技术发展很快,稍不注意,往往就有点跟不上节奏了。

  我自己觉得,不管生活处在何种状态,在工作之中还得保持足够的警醒和高效。虽然有时候,必须分出足够的精神去照顾家庭,但是还得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去看看外边发生了什么,去思考到底哪里是自己的发展之路。对于产业而言,虽然不能寄予过高的期望,但是总有奋进的企业能够留存下来;对于工程师也一样,总有价值得以体现,思路豁然开朗之机,有些时候缺的还是那一份坚持和求知,缺的是足够的储备。希望大家不要到被赶鸭子上架的时候,来后悔放过现在手上不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