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lzhu

电子技术应用专栏作家——芝能汽车。紧跟技术创新,助力行业发展。

一些反馈

0
阅读(18980)

    我最近收到一些意见,觉得还是需要对此进行一些解释和反馈。

1.电子工程专辑的网友:我看了,觉得文字写得还行,就是觉得内容很浅,没说到什么,主要是没有说什么技术的。

2.卓越购买网友:我是看了目录觉得很好才买的,到手后发现里面我感兴趣的电路设计内容都是一笔带过,没有深入的阐述,我想象着能像小日本的书那样写的详尽,实际却有些失望。

3.编辑的反馈:清华大学的老师,他看了以后觉得写得内容稍浅了一些,不够深入

    我得解释一下什么是我的出发点和我的限制情况。

出发点:最初动笔是受了编辑的邀请,我自己的想法我做了汽车电子的硬件工程师,初涉及一些全球平台的项目,发现一个个简简单单的电源电路和数字信号开关输入电路,不同的厂家有着自己不同的考虑,需要做不同的实验和方法。我深受触动,进而触及各个不同的方法,发现真正在研究电路结构的时间,并不是那么多,而且好多的事情就是继承性的,比如以前有个电路结构和设计,从不同的平台上迁移,需要重新的分析、设计和验证。这是我想表达的更多的故事,但是由于没有实例很难。

限制:首先我想表达一个关键,如果我参与了一个项目的设计,那么我知道的,并不一定是能写出来的。如果更夸张一点说,如果我在项目之中设计了很多的策略和细节,我能否把这些写到书里面。这涉及到一个法律责任的问题,而且这也不是我的东西,我个人的自尊心和羞耻感也不允许我去做这样的事情。这并不是我的,这可能是公司特有的知识产权。所以动笔之时,我还得去找每个方法和每个电路,是不是“大路货”,这是不是有点奇怪?到了OEM之后,发现其实写论文、书籍和演讲稿,都是需要被审核的。以后我不想也发现没有足够的能力去驾驭这种危险的游戏了,何苦呢?

    我其实想说一句,真正的电路设计,其实不分领域的,也就是从电路的角度其实不会有那么明显的区分(目前的趋势也是,最为典型的就是车载导航方面的设计;当然动力方面的也就无从参照了,不过相比较而言车用电机电控就在工业解决方面上面加了诸多限制条件而进行提高,不知道这样的说法是否被大家认同)。同样一个电流采样电路、高压采样电路,基本结构和方法都是类似的。只是Mission Profile不一样,只要按照SAE1211那种鲁棒性的设计方法,对原有已知的进行整改,就一定能获取硬件上可用的电路。所以,为什么国际上汽车电子的硬件工程师的团队,其实是非常有限的。随着代码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工程师投身于软件和系统方面的工作了。目前有空的时候,也在努力的多看些论文和标准,其实也了解很多的前辈并不缺文档和知识,只是每个人待在系统的一个角落里头,完成一部分工作。而系统性看问题,意味着巨大的精力成本,我个人也算是对于一段工作时间的总结,谈不上很好,只是想要做一份参考,而且也有很大的空间去深入至鲁棒性设计方法和功能安全等内容。

    我个人的理解就是这样,其实我也觉得书的定价是比较高的,从39至49,我个人收益增加了8毛/本共3200元人民币,这个事情我无法决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