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lzhu

电子技术应用专栏作家——芝能汽车。紧跟技术创新,助力行业发展。

本土汽车电子企业的发展

0
阅读(1433)
开了个微信号,“汽车电子设计”,欢迎关注和交流
     上篇文章,收到了一些回馈。做技术的,面对现实总归是会略有些悲观,所以整理一些不同的观点供大家讨论。
第一部分:Mop的观点,本土企业的一位工程师,观点较为中性
     从我感受的角度:
1)国内的汽车电子或者说国内零部件走过了扫盲阶段,经历野蛮生长的阶段。往前看的话,有些公司成绩还不错, 有机会和国内国外的汽车厂或者tier 1有配套产品,赚到一些钱,也培养起团队;
2)接下来,需要从初级阶段迈向中级,马上瓶颈就来了,问题来自各种层面,如正向设计,管理,融资等等,此时顶层设计一旦偏差,企业文化上又以长官意志为主,那就没人能拯救下滑的趋势;
3)再加上国内产业集群还未建立来,很多如你说的,即使控制器研发成功,但电机无法找到合适供应商,到头来还是受制于人;
4)小的方面呢,我也同意你的观点,在目前状态下,操作国外较成熟的平台化模式还嫌早(但作为长期目标,坚持不懈是对的)。其实很多公司都在操作平台化设计,但是都急功近利,基本都动辄使用诸如kpi管理办法,设定都是短期目标和工作产品输出,一旦有风摧草动,就把人员调到项目组救火,底层人员在往往最后精神分裂,不知道到底平台工作重要还是项目组工作重要;
5)比较现实的因素还有,实现低成本得靠规模效应,而要有规模得靠低成本切入,如何破解这个循环。本来可以靠野蛮生长是赚的钱来支撑,但是往往那笔钱要被头脑发热时投资其他行业去了,如火热的军工领域、航天领域的项目去了,以其多元化经营;
6)我也比较悲观,可能会有相当长的发展停滞阶段,如果保留住团队主力,重整队伍,也许能长征后锻炼了队伍,想清楚很多事情,也许就这样度过余生了;
7)积极角度,我还没有想好,我个人觉得目前比扫盲阶段还危险,一艘扁舟时怎么都好,如果大到有帆的船了,风就险了。借用我同事的话是:聚集起一帮有想法的人,能不能成事,得看形势和造化了。 
第二部分:牟兄是一位行业分析师,他的观点较为乐观
大逻辑:
1)中国整车产量已经占全球25%,上游零配件的国产化进程基本与整车同步,从简单功能件向复杂电子件的演进也一直在进行;
2)大量企业通过低端产品获取第一桶金后,积极投入研发,向电子产品延伸,时间积累后还是有一定成效;
3)此次反垄断案件后,合资品牌的零配件国产化进程可能加快,原因是处于外在的政策风险和内在的降成本诉求叠加。
综合而言,需求端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供给端持续的升级也提供了乐观的可能。
细分项:
1)如果把汽车电子分为:整车控制、车身控制、互动娱乐三部分,那么此顺序是性能与人身安全相关性越来越小的变化,中国企业的机会也是自后向前的;
2)中国前十大汽车电子公司中唯一的航盛电子就是做车载信息系统,近期A股预披露的几家公司也是主要在后两块领域,所以短期来看,中国厂商在车身控制器和娱乐方面还有广阔空间和突破可能;
3)消费者对汽车电子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安全、舒适、节能、互联四个方面,那么有些功能挺好,但是前装太贵,是不是有可能先在后装市场推广,再回头进入前装(比如互联网厂商或有实力的公司进入,足以持续投入以支撑到进入前装)。
    最后谈一下自己的观点,这么多车在中国组装,有国家这么多的本地化的要求,再抓不到一点机会发展起来,实在是说不过去的。粗放式的材料,比如钢铁和玻璃,不管哪个车厂第一想到的是在本地购买,本地企业为导向;往电子这块的领域走,替换就需要承担一些风险了。你做的足够好,成本足够低,从采购、工程、供应商质量自然眉开眼笑的;你做的不够好,但是足够便宜,其实就是SQ苦一些。汽车模块化的发展,带来的零件规格统一,以及相应的规模效应,带来的BOM成本的降低,是否能够抵消大公司的管理成本,这个不好说。往前看,危机和机遇并存,当然所谓危机是没生意做,机遇是指生意做得足够大;要是安逸得赚些小钱,就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