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系统(V、T)采样分析
0赞进一步将采样的过程进行梳理,可以得到以下的框图,目前一般对采样单体电压&电池温度,都是通过ASIC实现的,其基本框图大致如下:
将实际的情况抽象成电路模型的话,电压采集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在里面线束连接的那部分,都是可能出现短路的情况发生的,从失效模式的讨论,则有着很多的可能性。
温度采集模型图
测量电池的问题,如上次所说,需要从热分析的角度来讨论,到底放置温度传感器所能探知的温度,和电池的真实温度,和温度分布情况的差异。这个过程,更多的是热管理系统的延伸,电路级别的采集,仅是一个简单的实现过程。
设计过程中的基本目标分为以下的几个部分:
1)采集电路的性能
1.1 范围
1.2 精度
1.3 速度
2)采集电路的故障诊断(电路本身的故障诊断以及岁电路扩展延伸的那部分)
2.1 短路(对各个)
2.2 开路
2.3 阻性短路(软短路)
3)采集电路关联的功能安全要求:随系统功能安全分析下来的目标,就采样电路而言,需要完全不同的功能结构来进行备份,特别是面对过压、欠压和过流这三最为常见的电池滥用情况。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电压检测的功能,需要和电流检测高度同步,由于工况里面电流的情况变化很快,如果不能将数据准确在时间轴上对准的话,外部负荷电流作用在单体上引起的电压变化,就不能反映到所测得的数据上。
从BMS的硬件上来看,取得了V、I和T,采集的基本任务就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基于这三个参数来推演整个电池的状态,难怪乎LG的PPT里面是这么定义顶层的软件需求的:
下一节,需要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了,车载BMS系统由于其运算能力和处理速度的限制,数据容量和算法的复杂性是受限制的。
参考文件:
1. Viewing the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Through Many Lenses Martin Klein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