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lzhu

电子技术应用专栏作家——芝能汽车。紧跟技术创新,助力行业发展。

杂谈2

0
阅读(1698)

Team里面来了一位新同事,还没毕业先潜入进来实习。由于租的房子在一条路上,住的相近来回都是一起,聊了一些事情。

他的导师“老板”是搞燃料电池的,接项目做汽车。令他困扰的问题是,导师是搞自动化理论工程出身,觉得所有的工程问题异常简单,因此也早就他的“悲剧”。他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由于燃料电池需要高压的氢气,但是目前某些传感器对压力的变化是需要响应时间的,因此如果不注意这个问题,就会在初始加压的时候形成一个时间偏差,造成诊断错误。类似的问题有很多,可能从仿真图和结果看来异常顺利的东西,到了实现阶段,就会处处碰壁。这其实是国内工科学校,重大项目的一个写照,都是有成果的,实物论文都不差,但是没有工程化的经验,就直接开向了产业化。
 
 国内发展燃料电池汽车,投入了很多钱,但成效很低。而媒体,报道,论文的论调几乎都是片面的,事实上,普通的民众和不同行业的工程师都只能看到一些散乱而肤浅的信息,并且90%的人其实并不关心具体的东西。燃料电池车其实牵涉的东西很多,包括车本身的问题(储氢系统,燃料电池系统-动力电池和高压电池系统-储能电池系统+电机+整车控制),还有氢气站和加氢设备,甚至氢气的制备,提纯,储存,运输,加压。西班牙近年的Expo(不明是不是山寨的),光是运营两个站,这些钱都是很多而且没人买单。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高校学术工程创造了很多的公司。而国内公司,大致可以分为垄断的和不垄断的。垄断的呢,钱都赚不完,因此不关心也不在意工程技术的真正提高,很多时候也顺应着那句话,三流公司做产品、二流公司做品牌、一流公司做标准,而转向了对标准的垄断和定义。插一句,即使是官方的让国人“欢欣鼓舞”的航天技术,从生产效率(零件企业的整合),成本(成品率),环保(火箭的燃料)部分角度看,仍旧处在初级阶段,国内的优势在于,花再多的钱也有“人”买单。不垄断的公司,基本只能靠短线经营和压榨员工过活。烟烟的广州中山大学的本科同学,在苏宁工作三年竟然只有1800多的工资,靠加班才能难道接近3000元(无周六,每天加班3~5小时)。
 
电子工程技术,大概可以从两个角度衍生。一个方面,就是各种模拟和数字电路的细节应用,需要工程师挖的很深,可参见nilabview关于仪表中模拟技术的吐槽吧;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系统的拆分,理解和整合,包含了多学科的整合。以电动汽车为例,所有的问题几乎都集中于能量单元,但能量单元不仅仅是电池组,从充电器,电池管理器,到电机功率与电池组的容量匹配,到电池组在车内的布置和优化,再到单体电池的材料,制造工艺,包装等等的问题。我相信,这是一个从大到小的逐步定义的过程,并不是从下往上定义的;并且通过对单个方面的革新和优化影响整个系统的功能。我们能看到的,就是对前者的模糊化,对后者的简单化。
 
一大一小,诸位读者可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胡适 《差不多先生传》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   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 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话,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