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lzhu

电子技术应用专栏作家——芝能汽车。紧跟技术创新,助力行业发展。

北京聊天记3

0
阅读(40378)

刚刚回到上海,感谢EDN的相机,至少我家烟烟happy了。临走前去了岩兄的公司,看到了一些东西,也想了一些改进的建议,这里把它整理出来,给 其他xdjm看看可能也是建议。由于身处整车企业,也慢慢疏远了一些零部件的知识,难免有错误的地方,只是一家之言,供大家参阅。

1.如何强调研发的地位

事实上,我并不看好中国的车市长期保持高于1500W的产量,想想这么大的市场下,各家玩家扩张产能的冲动,就能知道以后对于汽车产品的竞争会有多激烈。 这意味着在未来的5~10年,面临大量的成本优化,这轮改变和洗牌,将会催生一些本土汽车电子企业。但是同样的,随着汽车越来越多,车主们慢慢对汽车质量 有着更高的要求,整车企业的利润下降,对warrenty将会越来越注重。因此,对于一个本土企业而言,占有一定的地位,势必需要进一步提高设计和制造的 力量。如果想要说研发有什么用的话,第一步是做出功能,第二步就是通过整车企业的实验要求,第三步是提高成品率,第四部是提高产品的寿命。如果将来中国市 场也像美国市场那样的存在的保修期,我相信每个企业都会拼命的提高自己的质量,因此面对先进的本土企业对于研发人员的要求和重视度肯定有进一步的提高。事 实上,如果本土企业和国外企业合作去做二级供应商的时候,面对国际的客户和要求,相应的设计要求就会催生高要求。从背景上来看,研发人员的地位会有一定的 改善。

如果说销售是通过订单来量化自己的成绩,采购是通过降成本来实现价值,将来研发人员就是通过降低项目开发风险和产品的故障率为自己的价值。其实本土企业的 领导层,又何尝不会考虑产品的质量出现缺陷引起大面积索赔和召回的局面发生。随着竞争的激烈,这些质量差的整车企业和相应的汽车电子企业就会被kick out了,目前已经有一些征兆了。研发部门通常以吞金兽,无产出,谨慎保守的形象出现的,经来会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参与风险控制和成本优化,势必赢得更多 的话语权,工程师们赢得更多的报酬(以汽车电子企业的利润率,应该还是有空间滴)。

2.流程(文档)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可控的研发过程是通过标准化的流程过程,按照V开发模型的概念,从产品需求,原理图级开发,PCB级开发,测试验证,四个环节中有着诸多小的内容。每个企 业在经营这些的时候,并不是直接copy整个流程,而是根据里面的重要的部分进行评估和筛选的,集中力量办事。以原理图级开发而言,如果一下子将模块可靠 性预测,故障失效模式分析,故障树分析,潜入路径分析,最坏情况分析,降额设计,热设计,所有的东西交给一个项目,全面的动员所有的人力资源的力量,按照 高标准严要求去做,这个结果已经很明白了,结果会很惨。毕竟这是在中国,有着残酷的时间要求,我们需要很长一段的时间积累。岩兄向我介绍了一个例子挺典型 的,一个文档格式定了以后,个人按着自己的想法去修改,而原有的模板一直躺在公共服务器上。可以想见,由于力量是分散的,文档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集中 大部分人的智慧去维护和提升其质量。

我个人的想法,是从最坏分析和故障失效模式分析两个工具开始,把原理图级的设计做深做透,由于无法获取国外供应商的第一手数据(有时候不能相信 datasheet,杜兄直接去ADI技术中心打脸成功,呵呵,太崇拜了),只能依靠估计和保守设计,在硬件设计,DV和PV,乃至后面的生产过程中不断 的反馈和压缩设计余量。可以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进行成本优化。

3.团队的沟通和建设

某个组织机构,如果设置过多的部门和职能部门,最后的结果只可能是低效而复杂。因为它使得整个管理变得层级太多,通用在建立新通用的时候采取精简机构措 施,直接把所有的主管职位取消也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在领导层大笔一挥的时候,下面的工程师往往疲于奔命然后采取应付的措施。因此团队建设往往需要整理基本 的职能部分的接口,将复杂的事情尽量简单化。如需要构建零部件厂商和整车企业技术沟通,可以设置一个专门的系统的职能部门,作为技术接口,设置 window person的概念,千万不要形成系统工程师+项目经理+硬件工程师的多头联系。

  在上一家公司的经历,使得我明白,不同职位的人需要干自己该干的事情。一个经理,就需要尽可能与主管沟通,将管理工程师的工作授权给主管完成;等着经理的 有着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和优化沟通的接口,也需要汇报整体的运行状况以及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而主管工程师,则需要充分授权工程师完成技术工作,在必要 的时候,调度足够的技术力量进行支持。岩兄和我开玩笑的一些事例,其实在我身边也发生过,总之一句话,工程师转入管理层还是得放弃自己的细节心理,给予工 程师足够的信任,起到的作用是引导和沟通。

4.自下而上的模式

很多的问题,最终演变成“放卫星”都是自顶而下压目标和任务,PPT和口号一个比一个漂亮,实际都无法在底下完成。因此实现工程师的自下而上的方法,可能 是现实可行的。这个概念在于,在充分征求意见下,确定各个可行计划,不断修改和更新。这和一个前辈和我聊的,很多车很漂亮,但是都是长官意志根本无法工程 化和实用化是一个道理。杜兄倡导的非正规军的实战方式,何尝不是从小处和底端做起,选择合适人进行标准化和理论化,相信就会有合适的东西了。

很多我们看到的checklist,都是从一个个错误,通过8D报告,通过LessonLearn分析而来。虽然国内一直在强调,跨越式发展,但是我们作为工程师还是得遵从一些客观规律,工程师自己得多花一些时间,对公司又何尝不是呢。

 结束了北京的旅程,还要做个关于国内充电设备的报告,说实话都自信的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而且有位总工在发言的之后会有一些常识性错误,他竟然说锂电池需要放完才能充,否则会有参与能量使之容量下降,我无语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