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lzhu

电子技术应用专栏作家——芝能汽车。紧跟技术创新,助力行业发展。

瓶颈2

0
阅读(1883)

    接着上述的话题,其实我们一桌子人的去向也是能够拿过来仔细谈一谈的。

    我们当时其实有不少人,大概是这么几种去处:

    1)零部件行业的硬件工程师

     1/3左右大多数的选择,熟门熟路。左右硬件工程师、资深硬件工程师、硬件组主管/经理,在沪上几家来做事,大概是这么个意思。职责未变,变得只是薪资,倒是民企和外企之间的差距较大。

    2)零部件行业的不同职位

       大概有项目经理、系统工程师以及应用工程师,职责变了,变得偏向项目和客户。

    3)芯片行业的应用工程师

       这个也是一种着落,跑得还是零部件以及整车的工程部,对方案进行阐述和交流。

    4)整车企业电气工程师

       大概1/6左右,主要集中于电气部件,如我一般。我个人的感受,在部件设计的时候,着眼点较为琐碎和细致,虽然面临的事物较多,但大多是内部可控的。在整车这边,由项目定事由,由供应商定个人成败,面宽但是涉及技术细节较少。

    5)不同行业

       以前的Layout的同事大都不在这个圈子里面做了,可能汽车电子模块的布置以及要求,离通信和消费电子的要求都很远。

    6)留在原地

       两位老大哥成了留得最久的,以前看到有个说法,超过5~6年待在一个地方,基本很难再走了。熟悉的环境以及相对较高的薪资,使得变换门庭的机会成本较高。

     不同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面临的境遇,做出不同的选择。共性的来看,基本上我们这桌子人所做的事情,都是被划分成很细致的,也就是高度分工之后的结果。所有的绩效,非常有赖于公司产品的竞争力和体系的活力。所以做着做着,内心总有些无力感,毕竟能直接决定的东西很难分辨出来。有位老大哥不禁感叹,现在40岁开始有很强的危机感,外企是看重结果但是本身是看业绩的。这种高协作性的地方,要是业绩往下掉,走的可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一如既往发生的那样。所以以上的这些共性,是我们共同遇到的瓶颈。

     

PS:

     针对以上的疑惑,我想去做一些尝试去解决

     1)在更大范围内,搜检硬件工程师的JD中的职责

     2)分类并标识共性部分,梳理出一个职责脉络

     3)确认共性的基本工作方法

     4)确认共性的进阶工具/方法

     5)  确认常规工作之外更为核心和重要的新设计的源头

     以上这些,我是想找到一个答案,究竟什么是我们的立身之本?什么是那些20%产生80%成果的工作内容?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使用,什么东西是要深化再深化,锻炼再锻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