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lzhu

电子技术应用专栏作家——芝能汽车。紧跟技术创新,助力行业发展。

车书小札——通用往事

1
阅读(1621)

这篇是邀请新雨写的文字,与诸君分享。

QQ截图20151111135412.png


     前几天看到朱玉龙写到的《car guys vs bean counters》的“一周推书”,就回复了几句话,然后朱玉龙想让我写书评。很遗憾这本书我是很早之前读的,没有全读完,但当时确实是十分享受Bob Lutz那简单直接的语言风格和混迹多年而积累的深度,当今车坛,能打通百年的时间跨度、欧美两个大陆数家车企的地域跨度和文化跨度的人,我想Bob Lutz算是屈指可数的其中一个了,就凭这个,作为车迷的我就没有理由不去阅读他的文字。

简单来向没了解过他的人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和这本书的梗概。在这里先提前说一句,因为我确实没有太多时间写一篇缜密的书评,所以这篇“小札”不会十分深入准确,完全是我忙里偷闲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一点随笔。

Bob Lutz是个瑞士人,但很早移民美国。 在伯克利读过商学和MBA。他没有很强的工程背景,在车坛的主要身份以商人为主。其瑞士和美国的双重背景(应该也是双重国籍)赋予了他同同时代的其他人不一样的视野和思维,他一开始在通用工作,入职不久就被派到德国做欧宝(通用欧洲)的销售,因为成绩优秀特别受到高层的重视。后来不知为何跳到了德国的宝马做市场,在那里配合搞出了第一款3系(E21),而后他辗转福特、克莱斯勒,最后回到了老东家通用,大家想必都知道Volt开发的故事,也和他有关,也就是朱玉龙讲到的那些,在这本书中都有涉及。

我当初比较感兴趣的这本书的内容是关于通用80、90年代的那些“黑历史”。如果对美国清洁车的政策有了解的话,你肯定知道Clean Air Act、EPA的CAFE、CARB的LEV/ZEV等等故事,这段也在这本书中略有涉及,或者也可以去看我之前在第一电动时写的一个四篇的系列文章【美国节能车政策解读】(“之一”到“之四”),这里就不详述了。

之所以提到这些,原因是因为从60、70年代开始的清洁车、节能车的浪潮彻底改变了美国车坛,也就此,美国三大由盛转衰。别忘了与此同时的美苏冷战其实是美国节节战胜,这个反差也是蛮值得玩味的。

QQ截图20151111135447.png


回到这本书,80、90年代的美国车基本上是整个历史中最悲惨的年代,不仅性能很差,而且造型也极其不和谐,特别是85、86年。这其实是因为整个产业已经不由所谓“car guys”掌控,而落入了“bean counters”的手中。这里,前者指的是产品的工程师或者泛指对车的品质、性能、外形等有感情、有追求的人;后者指的是把汽车完全当做一个和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商品一样的、没有任何特殊情感、只关注销量数字、市场预期的商人。

这个权利的易手让美国三大——特别是通用——陷入了一个怪圈:为了所谓提高市场表现、按时完成产品更新的进度(就像你总能看到的牙膏、润肤霜等日用品一样几个月就有个“创新”,一年就能出好几个新品牌),车的造型、性能、制造水平越来越差,而越差,就越需要这些销售总监(sales executive)再创新,于是,一干诸如Cadillac Cimarron(旨在打造最畅销的小型豪华车 )、GMC Envoy XUV(后舱车顶可滑开,用来装超高货物)、Pontiac Aztec、以及Saturn这个品牌(认为“新新人类”关注的不是车本身而是购买体验,而且他们更偏爱塑料车壳而不是铁皮,他们干了“把欧宝Vectra拿过来,再套上全新设计的塑料车壳打造新车型”这种事)这样的奇葩车型、品牌越出越多,把曾经那个横行全世界的技术霸主、造型霸主的通用活活糟蹋成一个一无是处的垃圾公司。

而后,Bob Lutz又生动活泼地分析了这背后的管理哲学。得出结论:问题不是出在工人不会干、设计师不懂得怎么设计、工程师不懂得如何设计,都不是。问题的症结是管理的思路不对,不应该追求那些虚无飘渺的数字,要把造车这件事还给爱车的人。

书的后半部分还介绍了他是怎么合理统一多个通用分公司的关系,力挽狂澜的故事。比如成功完成了对澳大利亚(基于公制单位研发的)Holden Commodore(VX)双门版Monaro的本地化(英制单位)转移,造出了车迷们拍手称赞的2004 Pontiac GTO;比如用Saturn品牌成功打造了划时代性能小车Sky,并成功输送给欧洲市场贴牌Opel,完成了Saturn的一次扬眉吐气;以及大篇幅描写了他眼中的环保车Volt的研发过程。虽然文字显得有点自吹自擂,但不得不说这些改变也确实让通用(在09年破产前)很快走到了正轨,是难能可贵的功绩,可圈可点。

至于那些介绍经营的段落我这里就不细说了,我个人不是很感兴趣,不过对作者来说,这是他的专长,读读他的经营哲学,或许会给其他同行一些启示。

大概就写这些,这里再推荐两本我通读的书,和这本书多少有些联系,也都是很好的作品。一本是Maryann Keller的Collision: GM, Toyota, Volkswagen and the Race to Own the 21st Century,另一本是William Pelfrey的Billy, Alfred, and General Motors: The Story of Two Unique Men, a Legendary Company, and a Remarkable Time in American History。前者把单述通用一家扩展到将通用、丰田和大众三者在90年代及以前的经营做横向对比,三家企业代表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而三个巨大体量的公司又因为国际化不可避免的发生各种“碰撞”,这些对比和交流很精彩。后者则是跳回到故事的开始,从1900年前Billy Durant如何从一个完全不懂汽车为何物的商人一路成长为一个翻云覆雨的车坛巨擘,一路写到这个巨人在1920年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没落。从通用公司的起源,给我们这些后人一些难能可贵的提醒,历史是可以重演的。而通用如今的很多行为,追到它的本初,也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原因。


原文中说:how can any product or service be simultaneously “aspirational and exclusive” while also “ most popular in his class” and “near-ubiquitous”?“ Best-selling exclusive brand” Is a phrase akin to “ World's tallest midget”.

以下为我所写(朱玉龙):

谈点我个人的感受,做产品是要有爱的,汽车又太大,做事是个系统工程。如为了朝九晚五,一辈子匆匆流过,在通用的日子里,深刻感受了很多的东西,五味杂陈。

我相信有追求的人,最做出好东西来,未必是30岁,可能是40岁或者50岁,如做不出来,也会惠及后边的后来者。工程师必须越来越强,必须有着一份执着,比前辈更爱产品、更热爱工作。在这里聚与汽车和汽车电子的有缘人一起来聊,一起来分享自己成长和学习的点点滴滴。

谢谢新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