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莫

《微机原理》的课程改革与电子类专业的转型求生之三——何处是归途?

1
阅读(20972)

这个系列已经写了两篇了,阅读这个文章的朋友可以先回顾一下我之前的两篇文章讨论:

http://blog.chinaaet.com/molf/p/5100051888

http://blog.chinaaet.com/molf/p/5100051959


今天到南京开会,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任王志功教授请教了一些关于《微机原理》这个课程的一些想法。王老师高屋建瓴的给了一些建议,觉得甚有道理。于是趁着还记着,赶紧记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微机原理》这个课的纠结肯定是存在的。其实不止微机原理,电子信息类专业甚至整个工科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都存在纠结。这类课程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它们其实是从计算机专业“继承”或者“嫁接”过来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本学科知识的发展而“引进”了一些计算机类的课程。这种嫁接和引进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先天的缺陷和不足。


其次微机原理也好,其它的计算机类基础课程也好。一开始的设置目的就带有很强的“实用化”倾向。是因为随着计算机发展的发展和扩张,计算机技术在工科里面用的越来越多了,就开始考虑把新的计算机技术给加进去了。而这样的增加一开始就没有强调很多原理性的内容,而更多的是来讨论怎么把这些计算机技术用起来。


最后就是从课程规划上来讲,这些课程都属于是“计算机基础”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性和延续性,彼此之间存在着较大程度的割裂。其实应该有一门课程提纲挈领的介绍计算机是什么,由哪几个部分构成,基本的硬件连接关系和运行过程是怎么样的,软硬件如何交互的。


从本质上来说,王老师是建议把这门课程建设成为一门“地图课”。学生学完这门课程以后就应该是掌握了计算机运行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性的使用方法。虽然我正式从教的第一天,我电就开始往这个方向改革了。但是之前的改革并不成功。主要的原因是两点:1、当时并无比较合理的实验平台,所以计算机理论和最后实践的过程分离。2、教材编写贪大求全,在一本教材中塞进去了过多的内容。


要写好这一本书,确实不是很容易。首先它要求编写者对计算机系统足够熟悉,其次它要求编写者能够真正站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角度而非计算机专业的角度来对相关知识加以整合与精简,最后还需要设计合理的软硬件实验来使学生有机会能验证自己在课堂上学习到的东西。这就要求最好是一个电子信息类专业出身但是又对计算机系统又足够熟悉和了解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应该比较少,而愿意出来编写教材的就更少了。


不过这里“大言不惭”的说一句,鄙人好像恰好满足这个条件。所以,这也许算是一个机缘,让我有机会来完成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其实相比于做科研、发论文,写出一本优秀的教材能影响和改变更多的人。而我也认为这样才更符合一个教师应该做的工作。虽然这不容易得到官方的认可。


为了保证质量,预计本书将于2019年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