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莫

谈一谈现在的研究生招生录取的问题

2
阅读(20000)

最近马上开始研究生复试了,这几年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制度改革不断。但很多同学却后知后觉,对于现在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没有意识。对于现在的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制度改革,其实已经对学生入学和老师招生造成了双向的压力。所以还是想从一个研究生导师的角度来讨论一下现在的研究生招生录取问题,希望各位同学开开窍。

首先列几个标题,后面来填坑

  1. 想通过“考研”上名校或报考热门导师,难度极大;

  2. 搞就业热门方向的副教授,竞争激烈程度更高;

  3. 学术型研究生竞争加剧,导师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的期望加重;

  4. 研究生名额尤其是学术研究生名额的紧缺导致对导师考核压力加剧;

  5. “非全”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藉此完成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型;

  6. 魂归来兮……


首先来谈第一个问题:想通过“考研”上名校或报考热门导师,难度极大。

最近几年国内的改革步伐非常的大,改革力度也非常的大。研究生的招录制度也是一样,改革力度也算是空前的。近几年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所以现在研究生招录制度是出于一个剧烈变革的时期,想用几年前甚至是2、3年前思路来看今年的研究生招生形势都是过时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个剧烈变动的趋势不但不会停止,甚至会愈演愈烈。所以要想准备读研的同学,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去什么复习、准备考试,而是要首先确定目标院校和目标导师。然后制定合理的报考策略和规划。

现在研究生招录制度最大的一点改革就是“取消保内保外的限制”。只要一个学生获得了保送资格,那么他/她就可以联系任何一个学校的的任何导师,只要通过了这个学校组织针对保研生的复试且这个导师愿意收他/她,那么他/她就可以被录取。这个改革是3年前开搞的(也许是4年,我记不太清楚了),一开始大家还没有搞懂,现在大家已经普遍搞懂怎么操作了。

先说这种制度的后果,那就是名校(包括学校实力强、名气大、地理位置好等等,这个校其实还包括中科院的各个研究所甚至是各个行业公司的)一竿子到底能够吸收各个层级学校最优质的那部分学生。也就是“全国掐尖”,而且还是“全国大范围掐尖”。如果这个学校政策“狂野”一点的话,甚至能做到几乎不用收考研学生。

这种政策导致了几个后果:

首先是优质生源向名校集中,这个倒是政策制定者喜闻乐见的。毕竟没有优质的生源,哪里有机会建设“世一大”呢?

向名校集中的后果就是保送生大量的占据名校、名师(热门方向的导师,包括就业热门和学术水平高,这二者很多时候并不等同)的招生名额,留给考研同学的名额就不多了。

第三就是专业不平衡加剧,考热门专业的研究生难上加难。对于一些非热门专业的学生,通过保研转到相近专业已经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了。这又挤占了很多名额。

所以一轮保研结束以后啊,很多名额就被保研的同学给占了。对于一个导师来讲,他不可能说放着目前有合适的保研同学不招,而去把名额留到尚不可知、无法控制的考研阶段。更何况有资格拿到保研名额的同学,本身都是他/她所在那个学校非常优秀的同学。从导师的角度来看,最合理的办法就是在接收保研生源阶段用光自己可以控制的名额。这样做的风险是最小的。等到考研阶段,实际上名校、名师、热门专业/方向能够留出来的名额就已经非常少了。

这一点很多人不明白,尤其是很多家长不明白。一味的逼着自己的孩子读研,完全不考虑考得考不上,考上以后到底能到哪里去读的问题。

不过,各位考研的同学也不一定要彻底失望。现实中还是有很多制约因素导致导师无法在保研阶段用光名额的。因为名额分配很多时候是弹性的。比如我电很多学院现在实行的是基础名额+奖励名额制度,当年的招生名额和导师前一年的业绩有密切关系,同时还要看其他导师前一年的业绩。如果把自己的名额用“超”了,就比较尴尬了。到时候就很难做人了。所以即使再热门的导师,还是有可能留有名额的。但这个名额的竞争就非常激烈了。没有一点吸引导师的理由,几乎不可能胜出。


再来谈第二点问题:搞就业热门方向的副教授,竞争激烈程度更高

很多同学有一个误区,觉得教授比副教授难考。而资深的副教授比年轻的副教授难考。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应试思维”。研究生录取是一个多对多的“匹配过程”。虽然有些老师属于副教授职称,但由于搞的方向是就业热门,报的人也不少。但副教授能招的人,在很多时候却比教授要少(这一点要表扬一下原微固学院,不管什么职称基本指标就只有1个,后面的名额再按经费来算。有些学院教授就比副教授收的多,也没有为什么)。所以这样一看,就发现报考副教授不是那么容易的。以后随着高校学术型硕士名额越来越紧张,这个现象会更加严重。当然,搞非就业热门方向的副教授,确实不怎么难考。


学术型研究生竞争加剧,导师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的期望不断增加

“学硕”和“专硕”之分是近年来的一大举措,其初衷(至少是初衷之一)是改变国内之前研究生培养定位不明培养目标不清的问题。具体的解释在这:

http://blog.chinaaet.com/molf/p/5100051156

而现在发现专硕还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于是又开始大力发展非全(当然,非全还有其它的一些问题)。所以学术型硕士的名额是在不断的缩减的。而在很多学校里面,专硕的年限要更短,也意味着比较难以出成果。反过来,导师就得把出成果的压力压到了学术型学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