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lzhu

电子技术应用专栏作家——芝能汽车。紧跟技术创新,助力行业发展。

新能源车辆的绝缘电阻

  绝缘电阻这个问题,在安全法规里头是重点提到的,,群里也是在讨论这个值怎么提需求。这篇文章主要通过统计的办法得出一些实际值,以供大家参考。本文主要讨论几个问题:

ETCS-i 硬件设计分析

  从设计的角度,其实都是分两个角度来校核设计的情况的,一为功能,从功能角度去分析核心安全功能造成损坏的问题,通常做着做着,下面都变成了块;所以从ECU实现功能转变为ECU的各部分功能(电源、处理器、输入和输出块)就顺理成章了。

高压绝缘检测方法选择

  群里面对我们整车厂的部件工程师意见不小啊,这里谈一下我们的工作方法,以参考文献来说明这个事情。   先概述一下方法,从我们的角度来看,由于整个高压系统的集中都在外面这,以碰撞法规的要求而言,整个系统的绝缘电阻都是受控的,包括里面的(X、Y)电容。所以我们的工作内容大概分这么几步:

聊聊ZMP—机器人与车

  去年的国强和我聊汽车的智能化这块的内容,虽然也跟着刘工一起听了不少的内容,但始终心存彷徨的。在汽车的发展走向上,智能化是一个肯定的方向,发展有多快。确实不好说,随着adas兴趣小组进展缓慢,群里面小宋也在前头做车辆改装成自动驾驶车辆,所以这里也是把这个案子拿出来。

ETCS-i案例研究1-概览

  动力总成的电子控制,特别是从物理机械方面转向线控,这个一向是各家众矢之的。做这个的好处是,门槛太高,别人根本做不进去;坏处是,一旦出事故,给道路安全局细查,请出NASA这样的安全大家来,对丰田来说也是一次挑战。如前所述,我们只有通过细致的分析和整理,才能下判断,到底做好的地方在哪里,做的不好的地方在哪里。限于本人知识层面的原因,面对这么多材料,本身也有个吸收和思考过程,这里先抛砖引玉出来。

聊聊工程师进阶学习资源

  前次谈了要整理一下资源,我来聊聊整个材料的获取和学习过程。我个人观点,自身在面临不同的工程师岗位挑战的时候,是需要建议一个内核,然后进行扩展,再进一步深挖的。

电池管理系统FAQ

 1. BMS分布式的结构,下位机各监控板之间级联直接通过芯片级联(类似LTC6802等)而不是通过CAN总线级联是否是大势所趋?   2. 电池监控芯片的精度2mV与10mV是否有差异,对SOC计算有影响吗?   3. 汽车的锂电池是否需要每节监控,多大的单体需要考虑每一节监控?   4. BMS的成本是一个什么情况了,对于行业来说,可以做到50RMB/cell吗?   5.请问电池管理系统里边可以集成电池均衡器吗?   6.嘉宾是否做过电池充放电能力的预测功能?这个功能预测的精度与哪些因素相关?如果使用,有哪些建议?

【一周推书】视野假说驱动管理的魅力

这本书,有时候给出了一种有普遍意义的工作方法。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如果始终都是先搜集、分析信息再做决策这套流程,加上大数据这种思想引导大家去过多纠结于数据的话,肯定会导致另一个问题,信息过剩,分析模型过于复杂,变量太多,最后没有解决策略。

聊聊方壳电池设计

  国内主流是做方壳电池为主的,从全球来看,是以日韩两极为主导的。

聊聊电池系统布置区域

早上在群里谈到乘用车和大巴车辆安全性的问题,我们先不去说到底哪个更安全,毕竟大巴是专业司机在开,乘用车是普通人都能开,从碰撞的概率等,乘用车的设计要求更高一些,使用门槛更低代表需要设计更扎实一些。

中日韩动力电池企业谈2—产品组合的竞争

 电池产业,其实是赢家通吃的典型,说到底还是一个很关键的事情。理论上来说,从消费电子、工业电子(叉车、港机)、车用(乘用车、商用车)和储能等诸多领域都是需要电池的。

【一周推书】知识创造的螺旋

这本书有点类似辩证法了,不过对于个人在组织内,以及个人在职业路上的知识累积,如果不用一些辩证法来看,确实有点难为了。

乘用车用圆柱形电池

1)往前看,用圆柱做48V或者12V也是可以的,至少可以看到这个是这样的 2)往能量型发展,唯一的优势也就是好打理一些,这个图的真实含义,其实就是大封装的软包和硬壳,未来的成本要接近于18650等圆柱形电池,大家想想看 3)长远来看,PHEV可能是主流,如果以圆柱来覆盖BEV、PHEV力有不及的

聊聊系统安全

功能安全的概念,目前已经在做汽车电子的、做新能源汽车的高端企业里面蔚然成风了,不过由于我们一向在系统工程的设计前端的欠缺,所以这块还是努力要抛砖引玉的。

中日韩动力电池企业谈1——变化的需求